首 页 要闻 要论 协商 统战 党派 委员讲堂 理论 人事 社会 法治 视频 文化

首页>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

深入学习党的创新理论承担新时代文化使命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几点认识

2023年11月17日 15:38 | 作者:孙克庄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二)“六个必须坚持”集中阐发了中华文明的优秀品格。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创新性、包容性。中华文明守正不守旧、尊古不复古,不惧新挑战、勇于接受新事物,始终洋溢着守正创新的正气和锐气;中华文明又是在多元并存、兼收并蓄中传承发展,超越地域乡土、血缘世系、宗教信仰等差异。在中华文明发展史上,虽然大多王朝的士大夫都将儒学作为正统,但儒学本身却是在自我扬弃中不断前进。战国时代,儒学从孔子一变而为孟荀;汉代吸收黄老与阴阳五行学说后,一变而为两汉经学;宋代吸收本土道家文化和外来佛学文化后,一变而为理学、气学、心学;明代又针对前人学说的局限性,促成了心学的极大发展。儒学这一中华传统主流意识形态的发展脉络,连同中华文明经济、政治、科技等方面的发展历程与成就,无不证明中华文明创新包容的优秀品格。“六个必须坚持”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对中华五千多年文明宝库进行的全面挖掘与总结发展,是用马克思主义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富有生命力的优秀因子、汲取“人类知识总和”中的优秀思想文化资源、并赋予新的时代内涵的基本结论,是中华文明突出的创新性、包容性在当代的集中表达。

(三)“六个必须坚持”集中表达了中华文明的宏伟气象。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和平性。和平、和睦、和谐是中华文明五千多年来一直传承的理念,主张以道德秩序构造一个群己合一的世界,在人己关系中以他人为重。在中华文明的发展史上,早在春秋这个一度国与国相斫的时代,有识之士就倡言止戈为武、慎战不战、好战必亡;在永乐盛世开启的郑和下西洋,带去的不是坚船利炮、炮火硝烟、经济掠夺,而是厚往薄来,宣教化于海外诸番国,导以礼义。“和”始终是中华文明的核心价值观之一。中华民族的内部融合史与对外交流史,始终在宣扬、践行着“和”的价值。“六个必须坚持”贯穿着中华文明屹立五千多年而生命依旧的“和”的智慧与气象,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对“和”的理念在世界观方法论层面的概括与展开,是中华文明突出的和平性在当代的集中表达。

(四)“六个必须坚持”集中展示了中华文明的历史根脉。中国文化源远流长,中华文明博大精深。中国历史发展的事实充分证明,只有植根本国、本民族历史文化沃土,马克思主义真理之树才能根深叶茂。“六个必须坚持”进一步回答了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这一根本遵循,蕴含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生生不息的磅礴力量:人民至上汲取“民为邦本,本固邦宁”,“治国有常,利民为本”的经验;自信自立体现“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明德弘道”的精神;守正创新传承“守中致和”“革故鼎新”“与时偕行”的理念;问题导向发扬“经世致用”“实事求是”“知行合一”的传统;系统观念凝结“九州共贯”“多元一体”“见微知著”的智慧;胸怀天下发展“民胞物与”“协和万邦”“天下大同”的思想,赋予了科学理论鲜明的中国特色,赋予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更加宏阔深远的历史纵深,是中华文明根脉在当代的集中表达。

■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深刻领会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更好担负起新时代文化使命

习近平总书记在新时代文化建设方面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内涵十分丰富、论述极为深刻,是新时代党领导文化建设实践经验的理论总结,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构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文化篇,形成了习近平文化思想。习近平文化思想是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时代产物和理论形态,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的时代需要而生,并顺应时代潮流不断丰富和发展。中央社会主义学院(中华文化学院)作为我国唯一一所以“中华文化”命名的中央级教育机构,在加强中华文化教育、研究和对外交流工作中承担重要职责。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在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体学习时的重要讲话精神,进一步擦亮中华文化学院“金字招牌”,更好担负起新时代文化使命。

(一)加强科学理论的中华文化阐释。持续加强教职工思想理论武装,牢牢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方法论,坚持好、运用好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做到“六个必须坚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建设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深刻理解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深刻理解“两个结合”的重大意义,坚定文化自信。加强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最新成果的中华文化阐释,大力推动中华文化方面特色学科建设和师资力量建设,深入开展“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等重大课题研究,深刻阐释党的理论创新最新成果所蕴含的中华文化价值理念与鲜明特色,办好黄河文明论坛等学术论坛和学术研讨会,打造学术活动品牌,为巩固文化主体性提供支持。

(二)夯实共识教育的文化认同基础。以学科建设为牵引,协同推动中华文化相关教材体系、课程体系建设,推进文化共识类型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促进中华文化教育培训工作提质增效。持续扩大中华文化教育培训覆盖面,推动培训对象从港澳台同胞、海外侨胞为主向民族宗教界人士、全国中华文化学院教职工、战略合作单位从事文化工作人员等拓展,更好发挥中华文化对于统一战线不同群体凝聚政治共识的作用,增强统战干部和工作人员以文化人、以文促同的能力。

(三)提升对外传播的文化影响力。积极打造海内外中华文化交流平台,深化与国际传播、对外交流领域“领头雁”单位的战略合作,加强与各战略合作单位协调联动,拓展中华文化对外交流渠道。探索打造中华文化研究阐释和传播交流新载体,与有关单位共同办好“中华文化国际传播论坛”,持续推出中华文化海外公开课,推动中华文化对外交流工作再上新台阶。坚持“请进来”和“走出去”并重,邀请外籍知名专家学者来院举办讲座、参加学术活动,组织教师赴海外开展学术交流合作,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阐释好中国特色,展示好中国形象,助推中华文化的国际传播。

(四)努力建设全国社院创新发展联合体。用好全国社院体系,加强对全国社院开展中华文化教学工作的指导,联合开展教学科研活动,为在新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贡献社院力量。办好全国中华文化学院工作会议,共同做深做实中华文化教育、研究和对外交流工作。加强中华文明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提炼展示,发掘地方中华文化学院资源禀赋和特色优势,联合地方中华文化学院举办中华文明系列学术论坛,助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持续举办中华文化传承与创新系列活动,助力营造传承中华文明的浓厚社会氛围,推动增强历史自觉、坚定文化自信。

(作者系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办公室主任)


编辑:张佳琪

01 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