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教育>教育·声音
安全护航“最后一公里”
——高校毕业季安全文化育人探索与实践
高校是育人的重要场所,毕业教育承担着为国家和社会输送合格人才、帮助学生尽快完成角色转换等重要任务。近年来,一些高校毕业生在离校之前,因就业压力过大,情感宣泄、自我要求放低等原因,出现了聚众斗殴、酗酒、上当受骗等事件,不仅严重损害了大学生形象,同时给学校、社会带来很大的安全隐患。生命重于泰山,安全大于一切,行之有效的毕业季安全文化教育是毕业教育的重要一环,也担负着护航学生成长成才“最后一公里”的重要使命,它能从根本上预防毕业生不文明行为及恶性事件的发生,引导毕业生做到安全、文明、有序离校,让毕业季不再是令校方头疼的“烦心季”。
一、 强化宣传,让安全理念入脑入心
事故出于麻痹,安全源于警惕。安全意识的淡薄是造成事故的重要因素,只有安全理念真正深入人心才能从行为上预防事故的发生。安全是一项系统工程,如何让安全理念深入人心,必须要有学校领导的高度重视,和常抓不懈的措施。毕业季,安全“不毕业”,安全理念伴一生。首先,加大安全文化的宣传力度,坚持全媒体资源覆盖,提升校园安全文化建设的活力。充分依托学校“两微一端”、微信公众号,开展毕业季安全专题宣传教育,利用校园广播电视、户外宣传栏、LED显示屏等媒体资源,播发安全教育宣传材料,达到公共场所显示屏有宣传标语、公告栏有宣传海报、移动媒体有宣传视频、校园文化阵地有宣传板块的宣传效果,形成全媒体参与、全资源融入、全方位覆盖的宣传态势,营造维护和塑造平安校园的良好氛围。在这种氛围的熏陶下,使“生命至上,安全第一”的安全理念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二、 精准施教,让安全育人提质增效
毕业季安全文化教育是学校常规安全教育的延伸,具有教育对象和时间上的特殊性。做好毕业生的安全文化教育,就是要在常规教育中融入并突出毕业教育内容,更要讲究“温度”:一是遵规守纪教育,工作中提醒学生禁止毕业设计抄袭、证件造假、“简历注水”、损坏校园设施等违法违规行为,以免造成无法挽回的不良后果;二是人身财产安全教育,提醒学生在毕业聚会、离别等时刻不酗酒、不滋事、不酒后驾车等,并妥善保管好自己的毕业证、学位证等重要材料;三是就业防骗教育,尚未就业和重新就业的同学要提醒他们警惕招聘诈骗,辨别招聘信息的真实性,避免合同陷阱及卷入任何形式的传销活动,用法律保护自身合法权益;四是关爱毕业生特殊群体,分析毕业生的心理特点,特别是在离校前不同时间阶段的不同心理活动特征,开展有针对性的心理疏导活动,特别是升学失败、就业困难、情感受挫、延期毕业、结业等特殊学生群体,要给予更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帮助学生勇敢面对暂时的困难,树立积极向上心态。通过这些有针对性的培训教育与强化训练,使毕业生能够掌握必需的应急自救能力、有效预防安全隐患和可能发生的安全事故。
三、 加强巡检,及时排除隐患保安全
毕业期间,活动增多,物品搬运量大,校内人员流动繁杂,可能会带来一些潜在的安全隐患和设施设备使用压力。为了确保每一位毕业生都能平安、顺利地离校,学校应提前做好全面的规划和部署。首先是加强校园门禁管理,严格核实外来人员身份,限制无关人员进入校园,防止盗窃、诈骗等违法行为的发生,把好入口关;其次是加强校园巡逻,增加安保人员的数量和巡逻频次,定期对校园门禁、监控系统进行检查,确保安保措施有效;再次是加强毕业生集体活动管理,对离校前的各类集体活动进行登记的同时,做好安全预案,确保活动组织者具备相应的安全常识和应急技能,保证“人人讲安全、个个会应急”,防止踩踏、火灾等安全事故的发生;最后是加强对重点区域的巡检,包括教学楼、学生公寓、图书馆、体育馆、餐厅、生命通道等场所的巡检,确保其正常运行,及时发现并消除故障隐患,做好用水、用电、防盗、防火等安全服务工作,筑牢安全防线。
四、 家校合作,顺利递交护航接力棒
家长在孩子的安全教育中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随着毕业时间的临近,家庭在学生安全方面的责任逐渐成为主导,学校应与家长保持密切沟通,让家长了解毕业生的离校时间和行程安排,提醒家长关注孩子的行踪和情绪变化,多与孩子进行沟通交流。家长应提醒孩子注意安全,特别是独自外出毕业旅行或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毕业生,要给予更多的关心,让他们在享受毕业时光的同时,不忘自身生命财产安全。家校协同合作,有序衔接,为毕业生的安全离校保驾护航。在这个过程中,学校各部门应协同合作,形成合力,为毕业生打造一个安全、有序的离校环境。
毕业生安全文化教育是毕业教育最重要的一课,是不可或缺的,上好这一课,既关系平安校园建设也牵动着家庭和谐、社会的稳定,具有重要的意义,多措并举,凝聚合力,用责任和关爱为毕业生安全护航“最后一公里”,让他们怀揣着梦想和希望,满怀信心地走向未来。(河北大学 马亚萍)
作者简介:
马亚萍,女,河北大学安全工作处安全教育科科长,宪法学与行政法学硕士研究生,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国家高级职业指导师,主要从事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研究。
编辑:位林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