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教育>教育·声音
陈丽萍:增强资源配置和投入 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中国网北京2月11日讯 近年来,伴随城镇化加速推进,出生人口下降,学龄人口规模和分布发生变化,义务教育发展面临新挑战。日前,湖南省永州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民进永州市委会主委陈丽萍提出,人口是影响教育资源配置的重要变量,要积极应对人口变化趋势,优化义务教育资源配置。
陈丽萍表示,目前湖南省在学位供给、师资建设等城乡义务教育资源配置方面有待完善。一是城乡学位供需不均。随着出生人口数量降低,学龄人口减少,农村生源加速向城镇流动,导致义务教育学校“城区挤、乡村空”的情况进一步加剧。农村中小学校学生人数普遍不足,学位富余,而城区学校学生人数居高不下,部分优质学校学位依然紧缺。
二是城乡师资配置不均。农村学校普遍办学规模小,农村学校教师在数量上已出现剩余。而城区学校规模大,教师相对短缺。此外,优秀教师不断向城区单向流动,农村教师偏老龄化,音体美、心理健康等专业课教师得不到全面配备,学科结构难以适应新形势下教育教学发展的需要。
三是城乡教育投入不均。一方面农村学校因生源减少而导致教育资源闲置,另一方面城区学校因生源增多而导致教学资源较为紧张。部分城区学校的学生实验室、多媒体教室、录播室等功能室建设尚不能满足教学需要。此外,农村学校在教学管理、教学模式、教学研究、自身特色建构等方面和城区学校相比差距较大,需要提升内生创造力。
为此,陈丽萍提出以下三方面建议。
第一,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建立同人口变化相协调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供给机制。按规定及时拨付生均公用经费;动态调整提高义务教育学校生均公用经费基准定额;教育支出逐年只增不减,按在校学生人数平均的一般公共预算教育支出逐年只增不减,教育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有所上升。
第二,推动城乡教育均衡发展。进一步加强对农村小规模学校的整合力度,采取置换、政府收回或出租等方式,优先改造为养老院、托幼机构、研学基地、农村文化场所等,有效盘活农村闲置教育资产。统筹考虑整合后对寄宿制学校的需求,在每个乡镇建立一所九年一贯制寄宿制学校。
深化集团化办学模式改革。积极探索城区内优质学校与薄弱学校、农村学校、新建学校组建“1+N”城乡学校教学共同体。集团学校内统一规范编制、职称管理,缩小教师待遇校际差别,实现“好校长”“好师资”“好课程”等优质教育资源共享,促进办学理念、师资调配和教研活动等相互统一。鼓励有条件的县市区积极推行小班化教学。提前布局公办学前教育,支持有条件的城区小学开办托幼机构,探索“幼小”衔接融合。
第三,优化教师资源配置。深化“县管校聘”改革。对中小学教职工编制实行动态管理,由县级教育部门按照在校生规模、班额等情况,在核定的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总额内统筹分配各校教职工编制,由学校按规定程序自主用编进人,赋予学校更大用人自主权。
建立教师补充退出长效机制。合理制定中长期教师培养引进计划,提高教师聘任学历门槛,补充紧缺型学科专任教师,突出培养、引进能胜任跨学段教学的多能型、高素质教师。
开展教师岗位双向选择行动。统筹组织小学教师内部转岗,鼓励优秀小学教师转岗学前教育教师或拔高至初高中任教,同时引导农村富余教师转向学科专任教师、心理健康指导员、生活教师等。
完善城乡教师交流轮岗机制。强化激励举措,引导城镇优秀教师、校长向农村学校、薄弱学校流动。严格落实将农村学校任教经历作为申报高级职称的必要条件和选任中小学校长的优先条件等规定,同时安排农村新入职教师在城区优质学校顶岗实习。
编辑:位林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