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教育>教育·声音
解决教育焦虑 高校能做什么?
——对话全国政协委员、重庆理工大学校长刘小康
1月3日上午,全国政协委员、重庆理工大学校长刘小康收到了一条朋友发来的祝贺消息。打开消息链接,刘小康欣喜地发现竟是全国政协2024年的好提案表彰名单,而他在2024年全国两会期间提交的提案赫然在列。“我也是那时才知道自己的提案竟获得了这样的荣誉,深受鼓舞也特别荣幸。”
这件《关于优化高校学科评价导向、有组织推进专业设置的提案》,是刘小康多年从事高校教学、管理、科研工作的实践思考。
“这是我成为全国政协委员的第二年,这两年,我的提案大多是基于我日常工作生活的观察和思考。”刘小康说,成为委员后,自己感到肩上的责任重了不少,更多了一种要每时每刻去调研、去总结问题、去思考对策的意识和习惯。
“当前,教育焦虑、教育内卷等情况是教育领域比较突出的问题。作为教育界的全国政协委员,思考相应问题的解决对策是我们不容推卸的责任。”为找到更有针对性的解决之策,刘小康选择将问题细化,“我一直在想,作为建设教育强国龙头的高等教育,在破解教育焦虑问题上,有没有什么更好的办法或者该做的工作。”
刘小康经过观察发现,很多学生在高考结束填报大学志愿时,一窝蜂地挤向名牌大学、“双一流”大学,过度竞争的教育环境导致不少学生沉迷于“刷题”。“这不但不利于健康教育生态的创建与维系,也不利于我国培养各个领域的拔尖创新人才。”
“造成这一问题的核心原因在于我们对大学、对人才的评价标准还是过于单一。都去追求‘双一流’高校,用人单位更是比较普遍地以‘毕业院校论英雄’。”刘小康表示国家集中力量建设一批“双一流”大学,对提高我国高等教育的国际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但是,还有更多的学生和学校需要被关注。“在全国3072所高校中,‘双一流’高校仅有147所,占比不足5%,一些坐落在地方的非‘双一流’高校才是人才培养、服务地方产业发展的主力军。”
“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有独特价值的;每个学校同样有不同的特性与定位,在国家发展大局中肩负着不同的任务使命。这本不是一个谁好谁不好的问题,而是要‘百花齐放’,共同为国家发展、民族复兴贡献力量。”“有些高校的确在办学综合实力上不突出,也很难达到一流学科的建设要求,因此在办学资源上也存在一定限制。但我们不能就此忽视他们的力量,教育强国建设离不开这些院校的高质量发展。”……带着这样的思考,刘小康期待自己的提案能帮助更多学生、更多学校发挥优势、创造价值。
为此,他在提案中提出,开辟高等教育发展新赛道,支持综合实力不强、达不到一流学科建设要求,但在某些二级学科上有特色优势的高校申请建设“专精特新”学科。“学科专业是高等教育体系的核心支柱,是人才培养的基础平台,学科专业结构和质量直接影响高校立德树人的成效、直接影响高等教育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能力。”刘小康说,实施“专精特新”学科建设工程作为系列问题的解决之策,是他思考良久后的结果,“我在调研中也发现不少学校在二级学科上都有传统、有优势,通过对高校优势学科做大做强的方式,可以培育更多‘单项冠军’型高校。这不但能在新赛道上广泛激发地方高校、非‘双一流’高校的办学积极性,引导各高校找准方向分类发展,也为缓解教育焦虑打通了一个出口。”
“提提案不但要想提案对不对、好不好,还要考虑在现实环境中可不可行,能不能实践落地。”为了让提案更有执行价值,刘小康积极联系界别群众,以在多方代表的声音中更详细地摸清地方高校学科建设导向。“后来发现,果真是‘千日斧子万日锛,苦学不如群众问’,调研过程中我收到了来自不同领域的朋友支持。比如一位在国资委工作的同学,向我分享了高校如何为产业发展布局的具体思路,让我非常受启发。”
经过广泛资料收集、多方深度交流研讨,刘小康对自己的提案底气更足了:“我想实施‘专精特新’学科建设工程还是可行的。第一,国家对高校将优势学科做大做强,是特别支持的,近年来国家也出台了不少政策文件,为高校做好优势学科建设提供了政策、资源、财政等方面的全方位支持,如2023年5月,教育部等五部门印发《普通高等教育学科专业设置调整优化改革方案》,其中提出突出优势特色的工作原则,以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为引领,做强优势学科专业,形成人才培养高地;做优特色学科专业,实现分类发展、特色发展。第二,现阶段我们国家的人才资源也愈加丰富了。一方面,我们从国外引进了很多高精尖的人力资源,另一方面,这几十年来,通过对高学历人才的自主培养,我国如今拥有很多足够优秀的高端人才。”
“对于高校的学科设置来说,不但要考虑如何将优势学科做大做强,还要特别关注学科设置与产业需求的紧密结合,要为社会各产业发展培养急需的紧缺人才。”刘小康认为,当前,高校依照相关规定自主设置和调整专业有利于扩大办学自主权、增强高校的办学活力。但这种“自下而上”的专业设置方式,宏观、长远视角不够,战略性、统筹性不足,容易导致无序性、雷同性。“有些专业大量重复建设,有些处于产业链、供应链核心节点的急需专业却存在空白,专业建设严重滞后于产业发展需求,脱节现象还比较严重。”
基于这一问题,刘小康在提案中建议,要围绕产业链“自上而下”有组织地开展专业设置。刘小康表示:“可以由教育部统筹,建立工信部、国资委、发展改革委、科技部等部委参加的部际会商机制,定期召开专业建设调度会,提高专业设置的科学性。同时,充分发挥教育部高等学校教育指导委员会以及全国性行业协会的职能,在全国范围内对专业布局进行摸底调研,为‘自上而下’的专业设置提供决策依据和有效建议。再者,还可以按照‘先急先建、逐一推进’思路,紧密围绕产业链有组织地完善‘卡脖子’关键领域的专业布局。”
2025年全国两会即将到来,刘小康说自己还想围绕推进“专精特新”学科建设提出更有针对性的意见建议。“得到‘好提案’的荣誉是对我的鼓励,更是对我的勉励。推进高校专业学科建设还有很多经验待挖掘,还有很多规律性的认识待发现。希望自己能在相对更熟悉的领域再细化思考、再深入实践,不愧于自己作为全国政协委员的职责与使命。”刘小康表示。
编辑:位林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