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教育>教育·声音
全国政协委员、南京师范大学党委书记王成斌:
认识人才培养与社会需要适配性的三个维度3月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四届三次会议的民盟、民进、教育界委员并参加联组会时表示:“教育问题既是惟此为大的事情,也是非常复杂的事情。既要久久为功,又是当务之急。”
本期我们邀请全国政协委员与学者共同思考:如何在教育改革发展中,把握好当下与长远的辩证关系。
——编者
“在时代发展的浪潮中,教育始终承载着国家兴盛、民族复兴的历史重任,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谈及在联组会上现场聆听习近平总书记对我国教育事业发展殷切嘱托的感受,全国政协委员、南京师范大学党委书记王成斌感慨万千:“总书记结合自身的工作经历,从历史维度肯定我国教育事业翻天覆地的变化和进步,又以系统思维分析教育改革的复杂性,明确教育发展的方向。在联组会上,他多次强调要增强人才培养和社会需求的适配性,值得我们思考、研究和实践。”
王成斌指出,“对该问题的深入探寻能引领我们穿透教育发展的表象,精准把握教育这一社会发展子系统与其他子系统间相互影响、彼此作用的内在逻辑,体悟教育基本规律的深层要义,进而为开展更高质量的教育实践筑牢根基。”
“慢变量”与“快变量”
“探讨教育与社会发展的适配性,以及教育自身变革走向,关键在于厘清二者之间‘慢’与‘快’的哲学关联。”王成斌抛出自己的核心观点——
“从本质属性来讲,教育是典型的‘慢变量’。常言道:‘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育人的过程天然蕴含着长周期特质,绝非一朝一夕之功。聚焦到教育改革发展层面,一定要科学论证、系统谋划,否则就会误人子弟甚至误国误民。不管是搭建完备的课程体系,还是精准适配教育教学专业设置,任何一个环节的革新,都必须秉持长远眼光,以未来发展需求为导向进行通盘谋划。”
“相较而言,科技革命、市场需求是一个‘快变量’。其速度远高于社会系统内部的其他要素,且还能够在短时间内催生其他社会系统要素的连锁反应。”
基于如上分析,王成斌强调,精准且清晰地剖析教育与社会发展之间这种速率失衡的关系,有益于我们以更为理性、审慎的视角洞察教育改革的深层次复杂性。“一方面,必须深刻意识到,面向未来的诸多教育变革难以实现一步到位,每一项变革举措从启动到扎实落地,都离不开长期持续的推进和努力,其间要克服重重困难与阻碍;另一方面,即便部分教育变革在当下看似乎已经‘大功告成’,但实则远未抵达终点,它们依然需要置身于动态变化的社会发展实践大熔炉中,要反复接受检验、持续得到优化,方能契合时代发展的脉搏,真正为教育事业的长效发展赋能。”
“供求关系”与“三方视角”
在王成斌看来,正确认识教育变革的复杂性、长期性,还应关注到教育变革过程中诸多的利益相关方视角。“教育变革绝非孤立的、一蹴而就的简单事项,各方利益诉求紧密相连、相互作用。无论是家庭对于子女成长的殷切期盼,学校对教育质量提升的不懈追求,还是企业对适配人才的急切渴望,都在这场变革中有着不可忽视的发言权,只有统筹兼顾,才能在教育变革中找准方向,稳步前行。”
“先从家庭及个体维度审视,当下许多学生与家庭在选择深造路径时,往往倾向于那些当下社会认可度颇高的专业领域。这背后,社会评价机制宛如一只无形却有力的大手,悄然引导着个体对教育资源的筛选。”王成斌举例指出,“像釆矿、冶金、化工、老年护理等专业,因其工作特性常需深入一线、往往会更艰辛,使得不少学生和家长面对此类专业选项时望而却步。再者,鉴于当前不同职业、岗位、行业之间在社会地位与待遇上存在显著落差,众多受教育者自然会依据现实的评价标尺来确定自己的学业走向。而很多时候,这个选择可能与国家需要之间相矛盾,而反映在教育上,又变成教育发展的新困境,比如我国制造业发展对职业教育人才的需求与家长的选择之间的矛盾。”
“再转换视角至学校层面,从理论上说,学校应依据学生诉求以及用人单位的期望推动调整学科、专业、课程,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但一方面,这种改革也面临一系列观念冲突和利益调整,因为撤销一个学科或专业比发展新学科新专业难度大得多。另一方面,又一直存在着不顾条件、一哄而上办所谓热门专业的情况。”王成斌表示,各行业的高质量发展,都对人才有着极高的需求。“对人才需求变化的研究预测及指导要更加精准、更有前瞻性,而不能仅凭感觉笼统判断社会对人才培养的需求方向和规模。”
“企业作为用人方应有育人社会责任,需要提前介入学校教育、支持学生实习、关心和培训新员工。长期的人口红利使企业形成了招来就能用或都想要熟手的期望。但这是不现实的。”王成斌援引国内外校企合作共赢的经典范例指出,“正所谓,欲取先予。企业作为人才的试炼场,理应肩负起人才培养的重任。在如今科技迅猛迭代、各行各业日新月异的时代浪潮下,即便高校竭尽全力,传授给学生的也多为通识性、基础性知识技能。因此,企业要做更多介入式和接续性的人才培养工作。”王成斌总结,“综上可见,教育变革牵一发而动全身,诸多因素相互交织、彼此影响。这也从侧面印证了发展教育事业需统筹兼顾、动态调整、久久为功。”
“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
“人们通常认为教育既有工具理性也有价值理性。因为教育不仅要满足国家和社会对各类人才的需要,也要满足人的全面发展、追求幸福和价值实现。审视教育的功能和意义,还是要坚持以人为本,不要过于功利化,而要真正把立德树人摆在第一位,把成人摆在成才之前,达到人生价值与社会价值的有机统一。”王成斌言辞恳切。
“面对人民群众上好学的需求,以及社会的人才需求,学校作为育人主体,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既要久久为功,又要时不我待,抓紧推进教育综合改革。现在社会关注教育,关键还是关注质量和公平问题。作为教育人,我们既要看到学生个体的差异性,做到因材施教;还要看到学校的差异性。教育公平不要只是‘考分面前人人平等’,把每个学校都办好才是真正的公平,才能化解教育的内卷和焦虑。”王成斌补充说,“当然,这是一个理想,但我们必须为这个理想而奋斗。”
“学校虽是推动深化教育变革的核心主体,但仅靠学校单方面发力远远不够。”为此,王成斌建议,一方面,家庭与社会各界都应树立科学的教育理念和人才观,看到个体的差异性,看到工具理性也看到价值理性。另一方面,要改革以往支持重点学校的思路,改革投入机制,让每一所学校都办好,在不同领域办出特色、争创一流。要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改革,把“破五唯”落到实处、落到每个社会成员的内心深处。(记者 朱英杰)
编辑:位林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