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教育>教育·声音
强化教育对科技与人才支撑的内在逻辑与着力之处
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强则国家强。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四届三次会议的民盟、民进、教育界委员时强调,强化教育对科技和人才支撑作用,形成人才辈出、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生动局面。当前,我国正处于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关键时期,是实现党的二十大确定的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的攻坚时期,教育的战略地位和现实意义日益凸显,直接决定国家战略的推进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教育强国建设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和战略性作用。我们应以教育强国建设为契机,推进科技强国、人才强国的建设;以基础教育、高等教育相互协同推进教育强国建设,通过教育落实落细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的“三个第一”战略蓝图,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
以教育强国建设推进科技强国、人才强国的建设。以教育对人的全面发展、对社会的全面引领、对国家的全面支撑为基础,加快推进教育强国建设,形成发展的新动能新优势。第一,以教育为基础,推进科技创新发展。通过教育让全体人民掌握基础知识和能力,为科学进步打下坚实的社会基础;通过教育培养创新人才,创新创造科学技术知识。第二,以教育为依托,全面提升人才自主培养质量,建设人才强国,形成提高科技与文化创新水平和质量的磅礴力量。第三,以教育强国建设为基础,全方位支撑科技强国和人才强国建设,同时发挥其共生互促作用,通过科技强国和人才强国引领教育强国建设。科技发展、人才涌现必然会对教育的内容、设施、手段、方式,甚至制度产生影响,推进教育理念和模式变革,引领和推进教育强国建设。中国式现代化推进的关键时期,社会的主要矛盾转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高质量发展成为破解矛盾的重要抓手。教育强国强在自身发展与对外支撑的高质量,以此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发展。教育强国建设征程中,要针对教育改革发展的质量提升问题,瞄准国家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时代需求,推进深度变革与综合改革,建设高质量的教育体系。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是教育强国建设的两个基本阶段,两者的教育对象、教育内容、管理方式、评价模式不同,要把基础教育作为基点、高等教育作为龙头统筹推进教育强国建设。
把基础教育的基点打造好,支撑教育强国建设。没有基础教育的强大、奠基与高质量,就不可能有高等教育的高质量发展,更谈不上高等教育强国的建设。针对基础教育发展中改革创新精神不够、学生学习动力不足、教育教学灵活性不高等问题,要采取适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知识创新创造规律的科学措施推进深度变革。基础教育改革要加强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培育,既要把基础打牢,也要培育创新精神。基于项目式、体验化学习充分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广大教师要引领学生主动探索知识,实现课程、教材、教学有效综合推进,让学生在探索与发现知识中获得成就感。以学校为主要阵地推进家校社协作,教育者坚持长期主义,善用鼓励、保持耐心,教育与管理相结合,引导学生积极学习,提升教育教学质量,让每一位学生通过教育而出彩。基于学情教情校情,改革教育教学模式,在分科教学之外加强综合教学,充分利用课外活动、课后服务、假期托管等,推进学科交叉融合、主题式教学等,提升学生综合素养。
把高等教育的龙头作用发挥好,引领教育强国建设。如果没有高等教育强国的牵引,基础教育强国建设就会失去方向和向上的通道。这就需要充分发挥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相互支撑、互为促进的作用。针对高等教育中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联系不够、服务国家发展不足、科研创新水平不高、科研评价功利化等问题,以综合改革推进高等教育强国建设。高等教育要把原始创新放在基础地位,推进基础学科和交叉领域“从零到一”的突破,对国家战略推进构成强力支撑。高等院校要主动走出“象牙塔”,积极关注国家和人民需求,开展具有针对性和前沿性的高水平科学研究,提升科研成果转化效能;同时充分地把科研和教育相融合,在科研实践中培养创新人才,通过创新人才进一步推进科学研究的深入开展,提升对国家的可持续整体性贡献度。基于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知识创新创造的主客观规律,优化和调整教育评价制度,创造相对宽松的支持创新的环境氛围,容忍失败、鼓励创新。
(作者薛二勇系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教育政策研究院副院长、教授)
编辑:位林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