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教育>聚焦
心理健康教育:先找特色 再谋对策
——六所学校开展以“五育”促心育系列实践掠影
6月仲夏,正是耕耘者收获的时节。随着中高考相继启幕,莘莘学子迎来成长路上的重要检阅。考试不仅是知识的较量,更是青少年全面发展成效的生动映照。本期教育版聚焦“成长”这一永恒命题,特邀学者与读者共同关注学生分数之外的素养养成。
——编者
在北京市育才学校,教师马志强正在“以‘五育’促心育”育人理念指导下,开展思政课教学。 本报记者 朱英杰 摄
“从现阶段的各方统计数据来看,当前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确实较为突出,需要高度关注。”该如何推动问题解决?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教授、教育部高等学校心理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林丹华,在日前于北京市育才学校举行的“五育并举”促进中小学生心理健康课题结题交流会上的发言中表示,系列政策已经指明了方向。
2023年4月,教育部等17部门联合印发《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专项行动计划(2023—2025年)》指出,五育并举促进心理健康。2025年5月,北京市发布“中小学生身心健康二十条”聚焦五育融合,强调同步提升学生强健体魄和积极心理品质。
“人的成长是完整的,教育结构也是完整的。因此,各教育组成部分在作用于人的过程中不应是割裂开的,而是要有机地整合在一起,共同促进青少年作为一个生命体的‘完整发展’。”林丹华进一步强调构建以“五育”促心育育人体系的深层原因与价值。
林丹华表示,在国家和各地相关政策的有序推进下,如今以“五育”促心理健康已经成为越来越多人的共识,但要如何将好的政策落地,真正作用到青少年健康成长的过程中?这成为了她当前最想关注并解决的命题。
瞄准特色
差异化推进
“整体来看,对以‘五育’促进心理健康这一话题,我们过去理论探讨得相对更多,但一线创新举措的探索还比较少。”林丹华深知,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不能追求“千校一面”的标准答案。“每个学校都有自己的特点,我们需要依据各个学校的特点、优势和自身已有的育人经验,去探索更具体的实践举措。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高效和可操作。”
抱着这样的想法,林丹华和她的团队扎进校园,带着一线教师们开始了一场“因校制宜”的、在“五育”中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育人探索。
北京四中对学生的培养目标是培养杰出的中国人,其生源质量突出,且在20世纪30年代就开设了心理学课程,有着悠久的心理教育历史。据北京四中学生发展中心主任高杰介绍,基于学生和学校的优势特点及当下学生普遍高度重视学业成绩,且后疫情时代同伴间竞争多、主动持续合作少的现实问题,学校最终确定了“自主发展行动研究”的研究主题。
过去,依托于德育教育的内容,北京第二实验小学开展了系列“月话题”主题活动。“‘月话题’具体是在每个月确定研讨话题,引领学生基于实践情境参与思考讨论。借助此次研究,我们就想将‘月话题’作为一个平台载体继续深入推进。尝试通过‘五育并举’促心理健康的方式,打破家、校、社协同的壁垒,以共同构建一个育爱的实践体系。”北京第二实验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慈建芳表示。
北京交通大学附属中学工程班学生表现优异,但同时也存在自我要求高、竞争压力大、害怕失败等心理特点。基于此,北京交通大学附属中学以工程班学生为主要研究对象,确定了“五育并举”促进工程班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发展的实践研究主题。“智育上,依托思维拓展课、实验课及STEM课程,培养学生的自信、心理韧性与成长型思维;德育上,通过‘榜样引领—挫折应对—勇气培育—科学精神’为主线的德育班会课,塑造价值感、培育目的感和意义感;体育上,借助常规课程、对抗赛、野外拓展训练等体育活动形式促进积极情绪、培养坚韧和抗逆力、增强社会联结等。”北京交通大学附属中学葛玉红副校长如是介绍。
北京汇文中学作为一所始建于1871年的百年老校,在深厚校园文化的滋养下,有着英雄班、贺龙班等特色班级。在见证这些优秀学子成长的同时,学校也敏锐地意识到不同班级学生心理状态的差异,以及提升学生心理健康素养的迫切需求。据北京汇文中学心理健康教育教研组长岳丽介绍,在课题推进过程中,学校融合红色精神与体育精神的育人资源,将德育与体育有机结合、精准融入课间活动,培养学生自我价值感、意志力和自信心等品质。打造了“每天一节心育微课”,即在15分钟课间,打造集红色教育﹢个体的社会化发展﹢运动目标﹢家校协同为一体的“小而美”的教育实践。
大连弘文中学是一所外来务工子女较多的初级中学。据学校教师刘迪介绍,在升学压力以及对未来的不确定性中,学生比较常见的是社会适应力不足的情况,并且会出现攻击行为、网络成瘾等问题。在此背景下,大连弘文中学确定了“破解流动初中生社会适应难题,构建适配其成长需求的教育模式”的研究方向。
经过一年的实践检验,各维度评价指标显示出,常态化“五育”促心育的创新举措,有效提升了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以及教师的专业能力水平。“这种基于差异特性开展针对性育人实践的举措成效显著。”各学校师生和家长们纷纷感慨。
科学分解
针对性实践
“在开展相应工作时,我们首先做的就是,厘清‘五育并举’、社会情感能力发展与心理健康三者之间的逻辑关系,并以此建立具有校本特色的以‘五育’促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框架。”据北京市育才学校副校长寿延介绍,借助此次课题研究,北京市育才学校确定了“提升学生社会与情感能力”的具体实践目标。
为落实这一目标,课题组带领学校将“社会与情感能力”分解为6个维度及19个关键要素。同时,学校采取“横向联动、纵向贯通”的实施策略。在校内,8位专职心理教师牵头整合资源,推动心理健康教育与“五育”融合;在校外,积极引入专业力量,构建家校社协同育人网络。针对北京市育才学校15年一贯制的办学特点,学校还设计了梯度化的社会情感能力培养方案。
而在具体实施层面,北京市育才学校将“提升学生社会情感能力,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总体目标,分解为了培养独立精神、自主意识、共情态度和参与能力4个维度,并构建了心理教师主导的专项课程、学科教师参与的渗透课程,以及家校联动的实践课程3大课程支撑体系。
寿延感慨,目标的科学拆解及相应实践体系的科学架构,促使学生形成积极的心理品质,这一育人方向变得更加清晰可触。
“以‘五育’促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很重要的一项工作就是发挥全校各学科教师的综合力量。这样才能将细化的育人策略推进下去。”林丹华表示,保证学生心理健康和全面发展,无论是在校内还是在校外,协同互助的理念和行动都至关重要。“在校内,学校主要管理者的理念和支持是根本。”林丹华强调。(记者 朱英杰)
编辑:位林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