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教育>教育·声音
教育是对生命的唤醒
——浅思如何当好一名班主任
推开育英学校四初一4班的那扇门,47双眼睛齐刷刷地看着我,那眼神和中学生的完全不同,不知道那里面藏着的是一片平静还是惊涛骇浪,面对五四学制毫无经验的我,紧张了。我坚信“严师出高徒”!于是我每天精心设计教案、优化教学环节、悉心准备课件、虚心向学科专家、老师请教、反复磨课、精益求精,力求将新课标和学校的“三个案例”研究渗透到教学的每个环节中,用精准的知识传递赢得“优秀教师”的赞誉。
直到那个以地球仪为头颅、用假人“逃课”的男孩小崔出现,我的自信被彻底击碎。 他沉默、叛逆,作文交白卷,却在同学请假时画下栩栩如生的头像,固执地说“班里一个都不能少”。当我没收他的《阴阳眼》手绘本,发现其中满是天马行空的奇幻画面时,原本以为作为一个成功的知识加工者已经征服了学生,原本以为一段时间的接触我对这个班的学生已经比较熟悉,可是,今天我觉得我对有些学生一无所知而且束手无策。我这个“班主任”该怎么当?又怎样当好?我陷入了深深的思考之中。
“‘发脾气、讲道理、刻意感动’这三种教育方式是无效或低效的。在学生真实丰富的校园生活中,习惯、目标、体验、榜样等应成为学生成长的主要动力要素。”学校于书记的一席话让我恍然大悟,突然意识到:教育不是流水线上的“知识加工”,而是对生命的唤醒。教师不应是高高在上的权威者,而需俯身成为学生成长的同行者。而简笔画的故事,让我更加理解了上述话语的真谛。
惊喜——一张张简笔画
那天,崔同学和他的父母发生了矛盾,打骂他的母亲,他的母亲焦
在放学晚检的时候我当众奖励了小崔同学,让他把我的漫画带回家读给妈妈听。
令我惊喜的是,第二天小崔来班里之后,对着我点点头,而且同样地也递给我一幅画,我看上面画着一个高高悬挂的太阳,还有一些花草,旁边儿有一行小字:“老师,祝您今天心情愉悦。”我无比高兴和激动。当小崔回赠一幅朝阳与花草的画作时,我看到了美育与德育的交融——用传统文化的温度,悄然筑牢文化自信的根基。就这样在他的作业本上我们也开始了各种各样的简笔画,或者一句话的对白。
秋润——久违的笑容
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用简笔画交流的次数越来越多,从最开始的简单问候和祝福,到后面他开始画我们的教室、同学们的笑脸,还有我和他一起画画的场景。我也用简笔画记录下他的进步和成长,赞扬他画画真的很棒,同时鼓励他勇敢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情感。通过简笔画我和他的交流也逐渐增多,他逐渐变得没那么暴躁。
依托语文教学的优势我让他开始写随笔,形式不限:可图文并茂,可语音播报……引导他把所思所想写进日记里,作文本上的红圈圈是我一句句教他仿写、改写、作业本上“个性化评语”是我们在对话生活,就这样我又多走进了一点他的内心。
一个多月后,在一次班会上,我决定让他展示他的画作和作文。当他站在讲台上,面对着全班同学展示他的作文和简笔画时,我看到他眼中的紧张和不安。但是当他看到同学们惊讶和赞赏的表情时,他又只是微微地点点头,马上就离开了。
又一年夏——破茧成蝶
四季更迭,转眼已经来到了初二。在语文课上,我经常会用小崔的简笔画作为课前导入用他的随笔引导同学们观察和分析他文字背后的温度。我想,这不仅让同学们更加感兴趣,也让小崔感到无比的自豪和喜悦。
为了打破他和同学们“偏科”的魔咒,我与他一起设计了“会说话的学科互助卡”。它并非普通的互助卡片,而是一套个性化教学工具:每个同学在自己的优势科目里制作卡片,把自己最擅长的知识点或学习技巧写下来,挂在教室后墙的“互助树”上。惊喜地发现小崔“函数地图”,用漫画和口诀解释如何判断函数的增减性。一道让大部分学生抓耳挠腮的压轴题,在他的讲解下竟成了“拆解大冒险”。没过几周,“互助树”就挂满了五颜六色的卡片,从数学公式到英语语法,从语文古诗文到历史年表,全是孩子们的心血和智慧。
他在班会上微笑着展示“互助”内容时,我忽然读懂了“实践育人”的真谛——教育不是孤岛,而是通过集体协作培育社会责任,让每个孩子成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设者。
随着我的助力,班里人人有棵树,个个有故事。班里8位同学
期末,我站在讲台上,看着一张张成绩单,心里满是欣慰。一年半里他从年级倒数逆袭到了年级前150的好成绩,他成为了年级中的一匹“黑马”,在他的带动下班里也出现了很多有了这样“黑马”的同学,他成为了同学们学习的榜样。拿到成绩单的他表情平静,没有流露出一丝惊喜!我很失落,连一句谢谢也没有听到,甚至还觉得这就是一个冰冷无情的孩子!看来,我无论怎么
到暑假的前几天,我说,今天是我这个学期最后一次给你们布置作文,题目是:我的梦想!他写道:“我想成为像胡老师一样的老师!她是一位闪闪发光的老师!”这是他的梦想,他想长大后成为我,成为一名教师! 那一刻,我知道我走进了他的心!现在的他脸上的笑容越来越多,自信开朗,眼神是那样坚定而又明亮,在讲台上侃侃而谈的他仿佛看到了我的模样。
今日,学校的教室里,更多“简笔画”正在诞生。它们或许没有恢宏的构图,却以最质朴的线条,勾勒出教育的未来图景。
(本文作者系北京市育英学校教师 胡京晶)
编辑:位林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