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教育·资讯 教育·声音 教育·实践 教育·思想 教育·人物 成长·导航

首页>教育>教育·思想

手牵手,共绘孩子成长的温柔画卷

——关于“家校社”协同育人的思考

2025年09月05日 09:29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在教育这条满是星光的路上,家庭、学校和社会从来都不是孤单的行者。如今,我们正慢慢打破彼此间的“小围墙”,带着真心与热忱走到一起,用不同的方式为孩子的成长添砖加瓦,一起探索让孩子更快乐、更全面长大的好法子

读懂家、校、社携手的小秘密

家、校、社一起教育孩子,可不是简单地把责任堆在一起,而是像串珠子一样,把三方的力量巧妙地穿成一串漂亮的项链。

家庭是孩子来到世界的第一个“小课堂”,这里没有课本,却有最温暖的爱与陪伴。爷爷奶奶讲的老故事里藏着做人的道理,爸爸妈妈的一举一动都是孩子学习的榜样,这些点点滴滴的日常,悄悄给孩子的品德打下了最初的底色。

学校就像一个专业的“成长加油站”,有经验丰富的老师,有系统的课程,还有各种各样的活动。在这里,孩子不仅能学到语文、数学这些知识,还能锻炼思维,学会和小伙伴相处,为成长筑牢坚实的基础。

社会则是一个广阔的“实践大乐园”,公园、博物馆、社区里的小广场,都能成为孩子学习的地方。在这里,孩子能亲身体验生活,明白什么是责任,什么是担当。

家庭的温暖、学校的专业、社会的广阔,三者相互配合、彼此补充,就像给孩子织了一张全方位的“保护网”,让孩子的成长路上少一些孤单,多一些支持。

发现三方携手的美好价值

家庭里的情感滋养、学校里的品德教、社会中的实践体验,就像三束不同颜色的光,合在一起能把抽象的“好品格”变得具体可感。

比如,孩子在家看到妈妈诚实面对自己的小失误,在学校的班会课上讨论“什么是责任”,慢慢就会明白,诚信、责任不是书本上的字,而是要在生活中做到的事,好品格就这样一点点在孩子身上扎根。

孩子要学的不只是课本里的知识。在家整理自己的玩具和书包,能锻炼做事的条理性;在学校解数学题、写作文,能训练逻辑思维和表达能力;在社会上参加“小区环境小调查”,能学会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些能力就像拼图的碎片,慢慢拼在一起,能帮孩子练就一身适应未来的“真本事”,让学到的知识真正能用在生活里。

每个家庭都有自己的“小宝藏”,比如有的家长擅长剪纸,有的家里有祖传的养花技巧;学校里有实验室、图书馆这些专业资源;社会上还有博物馆、科技馆、社区活动中心。把这些资源慢慢整合起来:会剪纸的家长来学校上手工课,学校组织孩子去博物馆上课,社区给孩子提供实践的场地。原本零散的资源,变成了滋养孩子成长的“营养池”,让孩子能接触到更多元的东西。

搭起三方合作的 “连心桥”

我们可以定期开“家、校、社一起聊”的会,家长、老师、社区工作者坐在一起,聊聊孩子的情况,说说遇到的难题,一起想办法解决;还可以建一个线上小平台,老师在上面发孩子在学校的表现,家长说说家里的情况,社区发布有趣的实践活动通知,让大家沟通更方便。

另外,再找一些有经验的人组成“监督小组”,看看合作有没有跑偏,效果好不好,让三方合作能一直朝着帮孩子成长的方向走。

在课程上,我们可以一起设计好玩的内容。比如“传统节日里的家故事”课程,孩子先在家问爷爷奶奶过节的老习俗,记录下来,再到学校和同学一起讨论这些习俗的意义;还有“保护小区环境”课程,孩子在学校学环保知识,再到社区里实地调研,设计保护小区环境的小方案,让学习和生活紧紧连在一起。

在活动方面,学校可以搞“家长职业分享日”,邀请不同职业的家长来学校,给孩子讲讲自己的工作;社区可以组织“亲子公益日”,家长带孩子一起帮社区打扫卫生、看望孤寡老人;社会机构还能推出“亲子研学活动”,带孩子去郊外认识植物,去非遗工坊体验传统手艺,让孩子在玩中学,在学中成长。

对家长来说,不能只关心孩子的分数,要慢慢变成学校的 “合作伙伴”。可以参加学校的“家长培训课”,学怎么和孩子沟通,怎么培养孩子的好习惯;还可以报名当“家长志愿者”,帮忙组织学校的活动,比如运动会、读书节,真正参与到孩子的校园生活里。

对老师来说,不只是教知识,还要变成三方合作的“组织者”。多参加“家校社协同教学”培训,学会怎么整合资源,怎么协调家长和社区;还可以牵头设计跨领域的育人项目,比如组织 “校园和社区一起读好书” 活动,让教育创新能落地开花。

对社会上的人来说,要从“看热闹”变成“参与者”。企业可以开放自己的场地,让孩子体验不同的职业;专家可以加入 “育人智囊团”,给学校和家庭提建议;社区工作者可以当孩子的“成长小伙伴”,关注孩子在社区里的表现,帮孩子解决小麻烦。

一起找到解决的好办法

有时候,家长、学校、社会可能会有不同的想法。比如家长想让孩子多学知识,学校想让孩子多参加活动,这时候可以开 “教育想法交流会”,请专家来讲案例,让家长明白活动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性,也让学校理解家长对孩子学习的关心。

如果遇到实在吵不通的问题,可以找中立的第三方来调解,比如教育领域的老专家,大家一起以“让孩子更好成长”为目标,找到都能接受的办法,让不同的想法变成碰撞出好点子的火花。

在农村地区,虽然资源可能少一些,但我们可以挖掘自己的优势。比如把家里的农耕技艺、民俗文化变成教学内容,家长教孩子种地、编竹篮,学校再把这些内容和课本知识结合,开发有乡土特色的课程;还可以把村里的旧校舍改成“实践小工坊”,让孩子有地方做手工、搞小实验。

另外,还可以借助“城乡互助”的机会,通过线上课程让农村孩子也能听到城里老师的课,让外面的好资源通过网络“走进”农村,弥补资源不足的问题。

家、校、社携手育人,就像一场温暖的“接力赛”,每一方都拿着“爱与责任”的接力棒,把孩子一步步推向更美好的未来。当家庭的温度、学校的深度、社会的广度紧紧融合在一起,一定能让每个孩子都在充满关爱和支持的环境里,长成有爱心、有知识、有担当的好少年,让教育的路上满是花香与阳光。

(本文作者系北京市育英学校教师 胡京晶)

编辑:位林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