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教育·资讯 教育·声音 教育·实践 教育·思想 教育·人物 成长·导航

首页>教育>教育·实践

“章”显成长路 红领“芯”引航

——北京市育英学校七年级 4 班评价体系建设的思考与实践

2025年09月05日 09:31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作为中队辅导员和班主任,在北京市育英学校“红领巾奖章”框架指导下,为了让争章活动真正落地于班级生活,我建立了属于我们自己的“奖章共同体”。从一纸制度变为日常仪式,从奖章管理走向班级共育。

在学生性格刚刚成型阶段,如果评价只是冷冰冰的分数、简单的奖惩,往往会错过影响一个人一生的契机。因此在积极响应和落实北京市育英学校“红领巾奖章”体系的过程中,我不断思考:评价的本质是什么?它不仅是衡量和反馈,更是唤醒与引领。

在全面学习《“红领巾奖章”实施办法》后,我与中队委员们展开了多轮头脑风暴,尝试把这套红色基因深厚、结构科学的体系,与班级真实情况结合起来。我们不拘泥于“照搬”,而是在“因班而异、因班制宜”的理念下,决定从学生身边的日常入手,自主研发出适合我们中队的评价维度——“自创章”。

阅读章、笔记章、规范章、友爱章……十一枚奖章的设计尽量做到个个有出处,人人能争取。比如“阅读章”,不再单一指向课外阅读量,而是涵盖了分享、推荐、朗诵、图书馆志愿服务等多个维度;“规范章”,既关注外在行为,也关注自我提醒和他人影响,体现出“内在自律”在评价中的比重。

这些奖章的命名和规则,大部分由学生亲自参与设计,如“阅读章”“笔记章”“友爱章”更由班级中队委牵头命名与创意。在奖章的logo设定之外,我们还制定了“可视化成长档案”:每一位学生都有属于自己的“红领小册”,月度记录得章情况,学期评选“星级章主”,让孩子们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感受“成长是可见的”“努力是会被看见的”。

评价从来不是为了分高低,而是让每个孩子看到自己闪光的那一面。奖章的意义,不在“几枚”,而在“过程”,在于一群孩子在“想争”的过程中学会“怎么争”“凭什么争”,这才是教育最动人的力量。

传统的班级管理常常依赖“被动提醒”:谁忘记值日、谁上课开小差、谁作业拖拉……久而久之,师生双方都疲于应对。但自从我们启动“红领巾奖章+自创章”评价机制后,学生的自觉性悄然生根,管理也悄悄转了一个方向。其中效果最明显使用次数最就是“规范章”,以前总有几个孩子一听“班规”就皱眉头,如今却会主动跑来“举报”自己:“老师,我今天迟到了,别忘了扣我一枚。”

我们还特别设立了“笔记章”,鼓励学生在课堂之外“自我扩容”。刚开始设想是让学生在阅读书籍和个人习惯等方面有所改善,但没想到慢慢地,数学也被带动起来。一些平时默默无闻的孩子,开始拿着自己的笔记来“自荐”:老师你看,我把知识点分类了,还画了思维导图。这些笔记,不仅记录了课堂的内容,更记录了他们对“学习”二字的再定义。

“友爱章”的设立初衷是希望孩子们彼此尊重、互助互爱,而它发挥的能量,远远超出预期。有一次午休,一个平时比较内向的孩子摔倒在走廊,没喊疼,却偷偷红了眼睛。同学看到后,悄悄拿出纸巾,又悄悄报告老师。那天班会课,我没有点名,只讲了一件事:“如果一个人摔倒了,还有人愿意伸手,那就是我们想看到的红领巾样子。”结果,第二天,友爱章申报人数创新高。原来,爱和善意,是会“传染”的。

“惜时章”的设立则更多来自学生的呼声。“我们能不能设计一个和效率有关的章啊?”“比如语文课上谁能限时完成默写就可以得一枚?”于是这枚奖章应运而生,不是老师评,是小组互评和自评,孩子们在意的,是自己有没有珍惜时间,是不是“比昨天更快了一点”。

评价不再是老师的事,而变成了“他们自己的游戏”,带着温度,也有了参与感。在我们商议,制定,设计并实施过程中,孩子们积极相应,从开始自发记录得章情况、到组建“章务小组”,以及策划“主题章日”。

章不只是章,是我们和学生之间一次次温柔而坚定的握手。在全程参与并得到一系列反馈后,身为教师的我也在这个过程中一次次被提醒:我们不该只用标准答案看待孩子,而应看见他们身上的光,哪怕只是微光——哪怕只是他们为得到一枚“惜时章”而在早读前 5 分钟默默复习、为不失“团结章”而憋住一场争吵、为赢得“友爱章”而鼓起勇气说出“对不起”……这些,都是成长在发声,哪怕悄无声息。

(本文作者系北京市育英学校教师 胡京晶)

编辑:位林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