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教育·资讯 教育·声音 教育·实践 教育·思想 教育·人物 成长·导航

首页>教育>教育·声音

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外国语大学党委书记王定华:

打造高水平教师队伍须多管齐下

2025年09月09日 11:26  |  作者:朱英杰  |  来源:人民政协报-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将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建设教育强国最重要的基础工作来抓。

一直以来,如何建强教师队伍始终是全国政协委员们深切关注、持续建言的重点议题。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外国语大学党委书记王定华,全国政协委员、湖北第二师范学院院长郑军,曾分别于2025年和2024年全国两会期间走上“委员通道”,深情讲述中国教师的育人故事,生动展现新时代教师群体的精神风貌与使命担当。在第41个教师节来临之际,本期“民生·教育”专版特别邀请两位委员,分享他们对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的思考与建议,以期助力教育强国建设的基石之固。

——编者

近两年来,全国政协委员,教育部基础教育一司、教师工作司原司长,北京外国语大学党委书记王定华一直关注中小学教师队伍学历提升问题,持续为基础教育师资质量优化鼓与呼。

2024年全国两会期间,他与其他3位同志一同提交《关于启动〈中小学教师学力学历提升计划〉的提案》,从优化中小学教师培养院校层次、提高中小学教师学力综合素养等多个维度,为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提出系统性建议。

这份提案很快迎来积极回响。2024年8月,教育部对提案作出肯定性答复,提案中的核心建议被融入中共中央、国务院同期发布的《关于弘扬教育家精神加强新时代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为国家推进教师队伍建设发挥了积极作用。

谈及提案落地的意义,王定华语气坚定:“实施中小学教师学历提升计划,不仅能优化教师队伍结构、提高教育教学水平,更能抓实教育强国建设的‘基点’,为构建科学布局、优质均衡的现代基础教育体系提供支撑,最终助力培养更多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在他看来,打造高水平教师队伍是一项系统工程,未来,还须从认识、行动、制度三方面协同发力。

“首先,认识上必须牢牢把握教育的三大属性,也就是政治属性、战略属性与人民属性,深入思考‘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建设中教师的使命与担当。”王定华恳切地说,要深刻认识到教师队伍是教育强国的第一资源,关系到“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谁来培养人”的根本问题;是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的基础支撑,影响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与创新人才自主培养;是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决定力量,关乎教育综合改革深化与教育公平推进。“只有思想认识达到足够高度与深度,后续行动与制度建设才有坚实根基。”

“行动层面,需精准应对时代变革,推动教师队伍全方位提升。”结合当前教学智能化发展、人口结构变革、时代快速演进的新挑战,王定华提出三项具体举措:

一是以科技赋能教师管理改革。遵循权责一致原则,深化教师待遇、编制、职称改革;依托大数据分析精准对接教师需求,落实绩效工资动态调整、乡村教师生活补助提升、专业发展奖励基金等政策,吸引优秀人才投身教育,积极培育“四有”好老师。二是基于人口结构变化趋势优化教师资源配置。根据人口动态调整编制规模,科学规划教师招聘;加强城乡教师交流,探索跨校、跨区域合作教学模式,如线上线下混合课堂、校际协同教研,促进教育资源均衡共享。三是着眼时代需求提升教师全球视野。支持教师参与国际教育交流,学习先进教育理念,开展国际理解教育以培养学生的全球公民意识;搭建海外研修基地,推动教育资源国际化共享,同时借助线上平台整合全球优质资源,助力教师接触国际前沿理念,为学生提供前瞻性引导。

“在制度层面,须构建更加系统、高效的长效机制,为教师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实保障。”王定华特别强调应建立全面的教师评价与考核制度:从教学创新、学生综合发展、科研贡献、师德建设和社会服务等多维度构建可量化、可操作的评价指标体系,借助数字技术实现全过程、动态化监测与评估,确保结果客观公正,为教师专业成长提供清晰导向和有效反馈。

同时,要完善教师培训与继续教育制度。推进“国培计划”精准改革,实施培训备案与准入机制,加强资源统筹,提升培训实效;推动教师发展机构协同提质,探索建立能力分级培训体系;加强中小学书记校长队伍建设,开展政治能力和治校能力定期轮训,提升领导与管理专业化水平。

此外,还应健全教师激励与保障制度。设立教育奖励基金,在职称评定、岗位晋升、评优表彰等方面向教育教学、科研、改革及乡村教育等领域表现突出者倾斜;完善工资福利保障机制,确保待遇与经济社会发展同步调整;落实教师住房、医疗及子女教育等权益;建立心理健康支持体系,开展心理培训与咨询服务,营造积极健康的工作氛围,助力教师专注育人、全心从教。

编辑:位林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