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教育>教育·声音
全国政协委员、湖北第二师范学院院长郑军:
以教育家精神引领师范院校未来教师培养“教师受人尊重,学生喜欢好老师,家长期盼好老师,党和国家需要好老师。”2024年全国政协十四届二次会议“委员通道”上,全国政协委员、湖北第二师范学院院长郑军真切阐述了培养好教师、开展好师范教育的重要意义。他表示,“没有好老师就没有好教育,要用好教育培养好老师。师范院校是教师教育的主力军,一头挑着高等教育,一头挑着基础教育,肩负着培养大批教得好、留得住的基础教育师资的重大使命。”
近年来,作为师范院校管理者的郑军,一直在实践中追问着当代师范教育的使命与价值。在他看来,当代师范教育的核心职责在于以教育家精神引领未来教师培养,造就更多新时代好老师。
至于这一目标如何落地,郑军有着自己的思考——“弘扬和践行教育家精神,首先要求师范院校的老师在师德师风上要严于律己,努力做到言为士则、行为世范。”郑军认为,师范院校要提升对培养师范生身边的教育家的重视程度,“可以把名优教师请进大学讲堂,把师范生送到中小学课堂,以此来共同营造师范生身边有教育家、有好老师的良好育人生态。让教育家精神能够被看得见、听得到、摸得着、学得了,在师范生中代代相传,并随着时代发展不断深化内涵。”
郑军表示,还可通过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开设专题课程等多种形式,引导当代师范生领会教育家精神的丰富内涵,增进其对教育家精神的认知。同时还能借助教育史课程,让师范生了解教育家的思想与贡献,激发他们对教育事业的热情和责任感。“另外,组织师范生有序参与社区服务与公益活动,也有助于培养其责任感和奉献精神,让他们在实践中体悟教育家的价值观。”
对于未来教师培养的新模式,郑军也有着深刻见解。他表示要强化教育家精神对教师教育体系建设的引领,坚持师范院校教师教育的第一职责,加强教师教育学科专业建设,逐步构建教师教育学科知识新体系。“例如将师德师风、科学技术史设为师范生的必修课程,强化人文素养、学科素养,以及育德意识与能力、心理健康教育和家校社协同育人能力的培养。”郑军说。
面对学龄人口规模化变迁的新趋势,郑军认为,应主动开展区域教师队伍需求预测分析,健全学科专业调整与区域教师队伍需求的联动机制。优化师范教育人才培养质效。强化教育学科与理工学科的交叉融合,建立数学、科技、工程类教育中心,突出拔尖创新人才师资培养。“同时,为进一步提升师范教育水平,还可通过大类招生、分类分段培养的方式,加大师范生入校后的二次选拔力度,推进跨专业、跨院系选课制,构建本科和教育硕士整体设计、分段考核、连续培养的‘本硕一体化’教师培养模式。”郑军补充建议道。
郑军进一步表示,如今社会发展节奏不断加快,变革浪潮席卷各行业,智能技术的快速迭代更让我们全面迈入了智能时代,这也对师范教育提出了新要求。“要跟上脚步、与时俱进。一方面要面向师范生开设人工智能课程,全方位强化师范生的数字素养、智能素养;另一方面,则要把学科前沿知识、教育改革和研究的最新成果融入教学内容,打造高质量教师教育课程,推动形成契合未来需求,具备中国特色、时代特点的师范教育学科课程和知识内容方案。”
“师范院校是未来教师的蓄水池,师范生是教育强国建设的生力军,要在师范生中大力弘扬和践行教育家精神,为培养和造就未来教育家奠基。”采访尾声,郑军言语坚定地说。
编辑:位林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