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人物·生活>聚·焦点聚·焦点
郭大成:中国教育需要“好声音”
改革是一个渐进过程,急不得
学校教育只是成才的一个环节。很多人成才除了通过学校教育之外,还要通过自己在实践中的努力,加上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如果全社会都能树立这种观念,就会给教育“松绑”,否则教育会不堪重负,受教育者也会承受很大压力。
教育在线:社会各界包括家长对学校寄予很大希望,希望能把孩子培养“成才”,学校、家庭都备受压力,您认为我们需要有一种什么样的人才观?
郭大成:很多家长都望子成才、望子成龙,但什么是“才”?需要我们辩证地去分析。其实,家长“望子成龙”是好事不是坏事,我很理解。但“龙生九子,各有所长”,“龙”不应只是“家”——科学家、政治家、企业家,也可以是“匠”——高级技能人才也是人才,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如果只按照一种“龙”的标准培养人才,教育会走向极端,经济社会发展也会出问题。另外,我认为学校教育只是成才的一个环节,是打基础的阶段,不是成才的全部。很多人成才除了通过学校教育之外,还要通过自己在实践中的努力,加上家庭教育、社会教育,最终成为某方面的人才。这可以称之为“大人才观”。如果全社会都能树立这种观念,就会给教育“松绑”,否则教育会不堪重负,受教育者也会承受很大压力。因此,社会各界要转变人才观,给孩子和教育营造一个宽松的环境,并和学校一起努力培养孩子成人成才。
教育在线:钱学森之问曾掀起了社会各界对教育的大讨论,您如何看待这个问题?
郭大成:首先,我们要肯定,钱老提出的问题是非常重要的,确实应当引起教育界人士警醒和深入思考。我认为,对这个问题也要实事求是地看,不能说我们没有培养出高水平的人才。但要正视,我们培养的高水平人才确实还比较少,这也需要一个比较长的过程。中国改革开放才短短30多年,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大学发展才100年左右,发展教育不能太着急。把回答“钱学森之问”作为未来教育发展的一个目标,我们才会有发展教育的动力。教育界人士既要只争朝夕,又不能太急,否则不利于出好成果;外界也不要太急,否则教育界压力太大,没有发展空间,欲速则不达。
教育在线:从人才培养的角度看,您认为当前应当在哪些方面进行改革?
郭大成:就高等教育来说,一方面,大学应该着眼于挖掘学生成才的潜质,最重要的是调动学生的“内因”,想方设法让学生学会自我学习、自我激励、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这就需要大学从内部机制上进行改革,保证所有工作都要为人才培养服务,让学生成为学校的“主人”,从而激发学生的内因。另一方面,就像刚才提到的,人才是多样化的,人才培养的任务不可能完全由大学来完成,大学应该打开校门办学,和家长、用人单位、科研机构各个方面建立联系,和社会各方面联合共同培养人才。在这方面,我们北京理工大学正在尝试建立学校与社会各界合作培养孩子成才的渠道,从去年开始我们创建了学校与家长的网上交流平台,叫“家校彩虹”——学校把孩子在校学习生活的信息通过平台与家长共享,共同探讨孩子培养问题。另外,我们还与100多个中学建立联系,探讨大学教育与中学教育衔接问题。特别是我们与北京理工附中共同举办中学科技实验班,我校的知名教授到中学去开科技讲座课,使孩子们在中学阶段就感受科技和学术的魅力,效果很好。
教育在线:近些年来,中国教育综合改革正在稳步推进,您认为如何才能真正取得改革成效?
郭大成:就像刚才所说,首先社会要树立一种全新的育人观、教育观,然后是制度设计,最后是操作层面,教育和人才培养才能走向良性循环。当然,在改革过程中,要允许有条件的学校进行试点,也要允许一些学校根据实践提出试点内容进行试点,然后逐步放开推行。教育改革要着眼于整个教育体系,不能就某一领域单兵突进,而且改革是一个渐进过程,要给其足够时间,不能急躁。
编辑:罗韦
关键词:教育 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