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书画·现场>一点一评一点一评

得意忘形

忻东旺:从“相由心生”说起

2014年02月18日 14:28 | 作者:忻东旺 | 来源:《画界》
分享到: 

  “相由心生”的第三层意思是一种造型观念意识。中国油画的写实体系是来自于法国十九世纪时期的学院艺术和苏联时期的俄罗斯写实教育及影响,俄罗斯写实体系事实上是在我们之前两百年从欧洲引入的。这两者从根源上是一致的,只是俄罗斯体系把写实主义的造型与印象主义的色彩融合于俄罗斯的民族性格和时代文化中。这两种写实体系都具有对自然客观的遵从原则和“科学”的训练方法。三十到五十年代的中国正处于传统文化的贫弱与时代巨变相矛盾的时期,国家在崩溃的封建王朝和西方列强的欺辱中呻吟着。中国的传统水墨绘画意境与百废待兴的中华大地已是无以相依。无论是国画中的行云流水,还是当年从法国学来的现代派油画中的形式、节奏,都难以对应山河破碎的国难心理。整个民族都渴望从病弱中站立起来,内战更加剧了红白阵营在文化上的偏向。因而能够鼓舞斗志的苏联革命写实油画体系成为了接续徐悲鸿引入的法国学院写实体系的新生力量,至此中国的美学基础彻底大换血。靠“输血”挺立起来的中国写实艺术支撑着庞大的国运“身躯”,为了这种挺立,中国的美术教育前仆后继,一门心思捣入了欧洲艺术的老巢,如饥似渴地吸收着西方传统的营养。但是早已丧失了主体文化基因的中国油画家们在吸收了过量的西方传统“油脂”后,因为自身的“循环排毒系统”缺失,便使得我们的写实油画处于某种病态,“僵硬”、“贫血”、“肿胀”、“乏力”。在艺术中客观性只是艺术家“借尸还魂”的由头,这一规律中西无别。可是我们却有尸无魂啊,视觉中的客观性成为了写实体系的恪守衣钵,不知此非皮毛之缘。殊不知写实体系的祖宗希腊雕塑曾是这样一番情形。当年伟大的哲学家苏格拉底是如此敦促雕塑家的:我们要准确观察情感支配人体运动的方式,以达到表现心灵活动的目的。这是西方写实体系的美学基础。请问我们当今的写实中有情感支配人体运动的意识吗?有表现心灵活动的目的吗?与西方这一美学相对应的是中国的“意象”造型观念,“立象以达意”,这是再明确不过的原理了。可是我们只把她归入到中国画的语境范畴,甚至只局限在写意画的范围内,连工笔画都脱离此道。如果说意象造型观念只能适合于非实体性的写意画,那么请看中国古代的塑像是如何可以让我们触摸到意象的。这些都是心灵活动的造化。因此我在写实绘画中架构意象精神是“相由心生”的核心价值。这便引出另一个大家想知道的问题:写实中的变形或变形的写实。

  这个展览在中国油画院展出时,陈丹青先生道出了一番耐人寻味的话,他说:“中国的画家有很多人在变形中离开了写实,你却把变形回归到写实。”我觉得陈老师是说到点子上了,“变形”本不是中国造型艺术的词汇语境,就如同“抽象”也不是中国造型艺术的词汇语境一样。中国造型语境是居于自然与主观之间,“变形”与“抽象”都会显得生硬、不自然,而表述这个境界的只有“意象”是最准确的。“得意忘象”是中国传统美学中的固有词汇,我常常借用“得意忘形”这个通俗的贬义词来形容我的造型观念。在我的心理上其实很难接受变形这两个字的刺激,更难以接受“漫画”这两个字的打击。我的涵养低,每当有人说我的画是“漫画化”时我就会在心里发怒。虽然我不得不承认我在追求“得意忘形”的过程中有太多忘大方了的情况,吓着过不少人,但我追求的绝不是漫画化。如此说来似乎漫画是什么不光彩的艺术形式了?不是的,这完全是不同的艺术语境。但是漫画中对人物特征的敏锐捕捉和夸张与我的造型意趣确实是一个原理,只是把握的度和张力的控制之别而已。

  如果说“意象”这个词儿用在我的画上有高攀之嫌的话,那就暂且用“变形”来说话吧!那么为什么变形?如何变形?这恐怕是观众和同道想要找个理儿的问题。好的,我的回答也很简单:“变形”是为了更写实,只是我所追求的实是心理上的真实,而非客观视觉中的真实,以达到“去伪存真”的功效。第二个问题:如何变形?我的回答是:观察与捕捉人物的特征和联想、理解人物心理状态与表情及微表情的联系,或者说是基于表情、微表情的心理想象。

  说到这里在我的表述中又出现了一个词——微表情,这是表情学里的一个词,那它在造型艺术中又有何意义呢?在中国画或者所有的线性绘画中,外形是最显著的语境,可是在油画中,内外是要同时关照的,因而结构立体塑造和笔触成为了内外联合的有机体。这在写实性油画的历史与传统中都曾有过不同的侧重与偏向性。比如古典重外型、巴洛克艺术与印象派艺术重内塑等。这些都取决于当时的艺术思潮与理念,都为我们中国的油画研究和吸收提供了丰富的营养。但有一种优秀的艺术营养,在西方油画中是不明显的,那就是“笔意”。这是中国艺术的表现语境,与此对应的是西方油画的笔触,笔触与笔意的差别就在于笔触是客观自然的用笔行为,而笔意则是主观的表现意趣。虽然在实践者中这二者没有绝对的分别,但在艺术理念上确是泾渭分明的。把东方艺术的“笔意”理念融入到油画的笔触塑造中是我的写实油画中的又一个重要的意识。那么接着下一个问题又出现了,就是如何实现笔意。那就是在塑造形体与结构当中关注微表情。微表情是常常被人忽略的,但它恰恰是激发笔触生机升华的笔意的关键所在。(画册中《威武》局部)

  综上所述,我意在不是要颠覆已有的学院写实体系,而是希望能够在西化的造型训练中,注入中国意象精神的基因,使中国的写实艺术“身心健康”。而营养品就是那些散落在中华大地的古代遗存。

 

编辑:李勤

1 2

关键词:艺术 写实 中国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