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声·政情>推荐 推荐
最高法副院长谈网络问政:设专人处理微博线索
【谈网络问政】
“不担心在微博评论中挨骂”
新京报:最高法在中央政法系统各单位中最先开通官方微博、微信和新闻客户端。开通前是如何考虑的?
李少平:对这个问题,最高法很早就开始进行调研论证。我们想,随着以网络、手机为代表的信息时代的发展,新媒体深刻改变着人们获取信息的行为和习惯。人民群众对司法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的期待越来越高,要求司法公开、渴望民意沟通的愿望越来越强烈,网络问政已渐成常态。新媒体可以更便捷地交流互动,也能够拉近受众与法院的心理距离,这种亲近性能够深化传播效果,使法院宣传在原来的广度上增加深度。我举个例子,微博的评论功能可以很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对表达权的需求,也是我们广泛听取民意、汇聚民智的重要渠道。
新京报:微博开通时,担心过评论功能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吗?
李少平:最高法历来十分重视倾听民意,广开言路,人民群众的支持鼓励、意见建议,甚至批评,都是对我们的鞭策,有利于我们进一步加强和改善法院工作。所以并不需要担心。
新京报:最高法微博、微信和客户端的运营现状如何?如何处理上访信息?
李少平:运营状况良好。截至3月5日,最高法新浪官方微博已发布微博488条,粉丝数超过325万。官方微信发布99个图文消息,用户数有25947人。搜狐新闻客户端累计访问量数千万人次,发布各类新闻739篇,订阅人数33万多人。微博、微信较少收到上访信件,@我们的微博较多,对于此类信息,我们会有专人汇总整理,转交立案庭等相关部门进一步核实处理。
【谈司法公开】
“是打消当事人疑虑的最好办法”
新京报:去年,最高法建立司法公开三大(立案、审判、执行)平台,以司法公开倒逼司法公正,目前三大平台的建设情况如何?
李少平:司法公开是实现司法公正、破解司法难题、提升司法公信力的重要方式。去年以来,最高法先后建成了中国裁判文书网、中国法院庭审直播网,出台了《关于推进司法公开三大平台建设的若干意见》等一系列关于司法公开的意见和规定。今年最高法将抓紧制定人民法院推进司法公开三大平台建设的“路线图”和“时间表”,并将其纳入正在制定中的《人民法院第四个五年改革纲要(2014-2018)》。
新京报:对以司法公开倒逼司法公正的改革思路,如何评价?
李少平:推进司法公开有利于促进司法公正、提升法官能力、强化责任意识、防止司法不公、统一法律适用。通过建设三大平台,将审判流程、裁判文书和执行信息公之于众,群众就能够看见法官的努力,就能明白案件为什么这样判,就能避免“暗箱操作”,司法公信力就会得到显著提升。尤其是将各级法院裁判文书在互联网公布,既有利于强化法官的责任心,也可产生倒逼作用,鼓励先进、鞭策后进,提升法官能力,促进法官职业化建设。坚持司法公开,就会不断提升法官的司法能力,对实现司法公正必将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
新京报:三大平台建成能多大程度上实现司法公正?
李少平:公开是最好的防腐剂,公开是树立公信的前提,司法公开是打消当事人疑虑的最好办法。推进司法公开三大平台建设,我认为是找到了一条实现司法为民和公正司法的有效路径。但实现司法公正是一项系统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从司法体制、诉讼程序、队伍建设、职业保障等方面共同努力,而司法公开只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三大平台建成后,对建设公正高效权威的社会主义司法制度必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在死刑复核工作方面,我们要把好事实关、证据关、法律关,确保死刑只适用于极少数罪行极其严重的犯罪分子。此外,我们还要坚决惩治司法腐败行为,坚决清除法院队伍中的害群之马。 ——全国人大代表、最高法副院长李少平
编辑:顾彩玉
关键词:司法 最高法 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