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要闻要闻
两会“眼睛”连接庙堂与乡野
王小丫:想让民众关注两会 两会须先关注他们
2014年全国两会闭幕之际,一个萦绕在不少记者心头的问题是:“两会关注老百姓,但老百姓关注两会吗?”
“关注。而且是,越来越关注。”央视财经频道的一位记者回答起来,语气格外坚定。她就是王小丫。
没错,就是那个曾经主持《开心辞典》的王小丫。或许不是每个人都知道,她带着一档叫《小丫跑两会》的栏目,已经跑了14年两会,而且“越跑越觉得有动力”。
这位“老两会”说:“14年前,镜头里的老百姓会冲我问:‘啥是两会?在哪儿开?’现在,他们会主动说:‘小丫,你能不能见到代表委员?我有个意见,能不能帮我反映反映?’”
用王小丫的比喻,14年的记录“好像一部长篇小说”。在“关注民生”这一大主题下,10余年时光流转,她和财经频道同事一手打造的《小丫跑两会》,不仅记录下“百姓”与“两会”的情感纽带,“而且,连里面的普通人,都带上了某种命运感”。
两会镜头中的“命运感”
这种“命运感”,指的是曾出现在节目里的、际遇被改变的普通面孔。在王小丫眼中,他们可能因为医疗、教育、养老、就业等种种民生困扰,而被镜头捕捉、记录。如今,这些人身上,都能折射出时代变迁。
“比如一位残疾人,10年前,他是‘残疾人社会保障不充足’的一个注脚;5年前,我再次回访他时,民政福利已经为他的生活‘兜起了底’。”王小丫说。
什么是两会?有人说,就是代表委员们于庙堂之上,共谋国策。在财经频道制片人李彬彬看来,两会“居庙堂之高,但绝不该处江湖之远”。
“两会,就该连接着庙堂与乡野。”王小丫说,“我们记录者就是两会的‘眼睛’。”
在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决定中,“更好保障和改善民生”被浓墨重彩地提及。王小丫认为,连接庙堂与乡野的核心是“民生,民生,还是民生”。
两会期间,很多普通的面孔被镜头记录。
这一次,小丫的“两会”从春节过后就开始了。以棚户区改造和养老为主题,小丫和摄制组跑遍了大江南北。
在包头市北梁棚户区居民裴建军家,小丫看到,他住的地方“没有绿化,住房简陋,用水困难、居住面积狭小”,甚至要几百人共用一个厕所,“不分男女,每个人到厕所门口必须先咳嗽一声,如果里面也有人咳嗽,后来的人就只能站在寒风中等待。”小丫说,这个地方因此得名“咳嗽厕所”。
在河北肥乡县前屯村73岁老人的肖家福家,小丫看到,他的养老生活“能吃饱饭,能穿暖衣”,但他常常提到的一个词是“孤独”。“我想进村里的互助幸福院,跟书记说了好多次,但幸福院床位紧,没地方。”老人的这个诉求让小丫久久不能忘记。
给小丫留下印象的还有,苦苦求职路上的女大学生韩婷。在应届毕业生将达727万的新一轮“最难就业季”,她“简历投放了十几家,现场招聘会参与了5次”,虽然每次都信心满满,但总被一些用人单位设置的门槛拒之门外。在这些“门槛”中,也包括性别歧视——据全国妇联调查,妇女因性别原因没被录用的比率比男性高4倍。
“别以为两会离你很远。”王小丫感慨地说,每年2~3月,她一“扎”到乡野地头,看到一张张普通人的脸,想到的就是——“保障房”、“养老”、“就业”。这些需要政府真金白银投入的领域,哪个不是千钧之重?
编辑:顾彩玉
关键词:王小丫 棚户区 乡野 保障 眼睛


中国制造助力孟加拉国首条河底隧道项目
澳大利亚猪肉产业协会官员看好进博会机遇
联合国官员说叙利亚约1170万人需要人道主义援助
伊朗外长扎里夫宣布辞职
中国南极中山站迎来建站30周年
联合国特使赴也门斡旋荷台达撤军事宜
以色列前能源部长因从事间谍活动被判11年监禁
故宫博物院建院94年来首开夜场举办“灯会”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