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要闻>新鲜事 新鲜事
最强大脑可以来自任何一个卑微的个体
最强大脑“让科学流行起来”
《最强大脑》火了,这档以“让科学流行起来”为口号的节目,播出两个月来,顺利由收视率在同时段几档节目中垫底,跃升至同时段第一,不仅吸引来了李彦宏、周杰伦、章子怡等担当“科学助教”,就连当红的“都教授”金秀贤也将在3月下旬的节目中出现。
同时,尽管不乏争议声,节目却也捧红了“找茬王”郑才千、“中国雨人”周玮、“蛋叔”李勇等一批“最强大脑”。
事实上,这批“最强大脑”不仅成了明星,也将成为中国脑科学研究的样本,同时成立的“中国超级大脑人才库”,已有300人被纳入其中。
节目主持人、复旦大学副教授蒋昌建则发现,看完节目后,身边大部分人都感叹自己是脑残,但他朋友中“特别聪明的那部分人”——比如大学教授、白领和投行工作者都特别爱看,“他们在丈量自己和挑战者之间的距离。”
要强调科学,就必须有科学体系
当上海交通大学生命科学技术学院教授李卫东第一次接到办公室秘书打来的电话,告诉他《非诚勿扰》节目组想请他做节目时,正在美国做访问研究的他觉得很奇怪,后来才得知,是《非诚勿扰》的主创团队在做一档新的科学真人秀节目。
当看完节目组发来的策划案、德国原版节目的样片和已经找到的几十名选手的资料后,“我就觉得非常震撼,这一定是要用自己的后半生去做的事,所以马上把手上的活儿干完回国。”李卫东说。
和李卫东一样,节目背后的20多名中科院院士、教授组成的专家团队,基本上都是第一次“触电”。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院长刘嘉说,此前,也有各种各样的电视台找过他,但大多都是请他做心理访谈、调解节目的嘉宾,“见了都觉得很失望,一般是谈半个小时就友好分手。”
节目组的“智囊团”包括国内20位来自脑科学、生物学、运动神经学专业的院士、教授、长江学者以及国外的十几位来自耶鲁大学等高校和研究机构的科学家。专家团队并不是挂名的顾问,而是从前期策划到选人,从项目确定到如何评判,全程参与节目。
《最强大脑》脱胎于德国科学真人秀节目《Super Brain》。但刘嘉说,德国的节目更像是“怪人秀”,虽然也有各种令人眼花缭乱的特技展示,但却缺少对项目难度和科学性的评估和解释。
“要强调科学,就必须有科学体系。”设计节目背后的科学体系,便是刘嘉的任务。历时半年,他确定了一套评估方案:对每一个参赛选手,都要先运用Cattell-Horn-Carroll(CHC)智力模型进行评估,进行一份由58道题组成的测试,从流体智力(通用能力)、晶体智力(习惯性知识)、加工速度、感知运动能力4个方面及各个小项来进行打分,再确定选手要挑战的项目。
评估结果不仅是对选手的能力测定,还会影响到项目的设定。比如,第一期节目中,从2.25万个魔方色块墙中“找茬”的郑才千,在上节目前已在记忆界小有名气,19岁时便获得过世界脑力锦标赛的最高荣誉“世界记忆大师”称号。但经过评估,刘嘉发现他不仅具有超强的记忆力,还同时具有很强的视觉能力,所以才设计了魔方墙的项目。
而曾被鉴定为智障、却能够在短时间内计算16位数的14次开方的选手周玮,在录制前便到了刘嘉所在的北师大认知神经科学与学习国家重点实验室进行检测。在进行了系统化的行为测量和对大脑结构、功能的磁共振扫描,发现在做数学题时,他的大脑内顶沟和上额叶有明显的激活。“这说明他的大脑没有任何损伤,反而运算能力极强。”刘嘉说,如果周玮早些被发现,可能会成为数学家或者密码学专家。
编辑:顾彩玉
关键词:节目 大脑 科学 选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