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要闻要闻
惊人的发展 深刻的变化
——写在西藏百万农奴解放55周年之际
>
西藏经济发展近年来为何又快又好?西藏社科院专家何纲说,首先是中央给予的包括全国对口支援西藏等在内的一系列优惠政策,为西藏跨越式发展提供了先决条件。其次,近年来西藏基础设施建设快速发展,建成了包括青藏铁路、青藏电力联网等在内的大批交通、能源等重点工程。这些工程有效缓解了经济增长的“瓶颈”制约,起到了强大的拉动作用。
民生事业加速发展
230万农牧民圆“新房梦”,社保体系正建成
近年来,西藏着力改善民生,越来越多的人享受到发展的成果。目前,西藏正在加速实现“老有所养、病有所医、贫有所济、户有所居、学有所教”的民生目标。
今年藏历木马新年前夕,山南地区村民达瓦卓玛顺利搬入新居,圆了全家期盼已久的“新房梦”。这是西藏安居工程建设成果的一个缩影。启动于2006年的西藏农牧民安居工程,2013年底圆满“收官”,昔日许多低矮、阴暗、人畜混杂居住的土坯房,变成了钢筋混凝土结构的二层小楼,230万西藏农牧民圆了“新房梦”。据介绍,西藏农牧民安居工程共完成46.03万户,累计投资278亿元,全区农牧民群众人均住房面积增加了20%至30%。
阿里地区普兰县霍尔乡中心小学学生小次旦每天最开心的事,就是午饭后可以领到苹果。他说:“在学校吃得好、住得好,每天还有苹果吃,我很喜欢。”从2014年秋季学期起,西藏将再次提高教育惠民补助标准,生均标准达到2700元。孩子们的洗澡问题正在加速解决:2012年起,西藏累计投入近亿元用于中小学校澡堂建设,预计今年底前将建成109座澡堂。
全民社会保障体系正在建成。截至目前,西藏已建立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企业职工基本养老、城镇居民基本养老、城镇职工基本医疗等保障机制,社会保障在政策层面上实现了全民覆盖。社会保险已涵盖城乡居民、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工人、寺庙僧尼等各类群体,实现了全民覆盖。到2013年底,全区各项社会保险参保总人数达248.89万人次。
一系列改善民生的举措还在不断出台:交通改善、乡村公路、供暖、拉萨蔬菜便民直通车,雪域高原各族人民的“幸福指数”将继续提高。
公民素质不断提高
法律意识、科学观念扎根百姓心底
“我是农奴的后代,昔日的农奴主做梦都不会想到,农奴的后代们不但不再是农奴了,而且还是一个国家干部。”西藏自治区扶贫办党组书记曲尼杨培说,若在旧西藏,自己只能重复先辈们的悲惨命运。
截至2013年10月,西藏自治区政府26个组成部门中,25个部门的党组书记或厅局长由藏族同胞担任,他们绝大多数都是农奴的后代。另外,在今天的西藏,凡年满18周岁的公民,都依法享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在2012年四级人大换届选举中,参选率达94%以上。
如今,西藏普通民众的现代法律意识不断增强。堆龙德庆县乃琼镇乃穷村村民多吉走出车载流动法庭时高兴地说:“很感谢流动法庭的工作人员,是他们让我的困难得到了及时解决。”与他亲如兄弟的同村好友向他借钱后迟迟不还,协商多次没结果后两人起了冲突,于是他想到了寻求流动法庭的帮助。“现在通过法律宣传普及,农牧民群众遇到纠纷,去寺院和私下解决的少了,用法律维权的意识强了。”堆龙德庆县法庭的工作人员说。
现代科学观念也已扎根在普通百姓的心里。前不久,记者在拉萨市当雄县、林周县农牧区采访时了解到,相当多的藏族老百姓对温室农业生产中的湿度、温度、病虫害防治等都了如指掌。在饮食上,已有不少人家在奉行“少盐少油少吃肉,多菜多果多杂粮”,他们都懂得了血脂高、血压高等疾病的危害。在林芝地区,很多老百姓的家里干净整洁,还用上了消毒柜、洗浴液、消毒液等现代卫生用品。
随着文化素质、商业意识、开放意识等不断提高,许多藏族同胞走下高原而融入全国各地去工作、经商等。据中国藏学研究中心的一项研究显示,已有越来越多的藏族人口迁移到内地城市工作和生活,汉藏民族之间呈现出“自主性双向或多向流动”。以成都为例,成都市区有户籍的藏族人口达3万多人,形成了“藏族聚居区”和“藏族特色商品一条街”的商业区。“我在成都已经生活了5年多了,很喜欢这座城市。”老家在拉萨的卓嘎说,3个孩子都已经在这里上学。
编辑:付鹏
关键词:西藏 发展 农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