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国企·民企>财·知道财·知道

中国建材与千家民企的混合实践

2014年05月05日 09:47 | 作者:李予阳 | 来源:经济日报
分享到: 

  管出来的整套制度

  企业大了未必就有规模效应。如果管理不过关,“混合”可能变成“混乱”。对于管控,宋志平认为,关键在于解决“二乱”:一是行权乱,不知道该听谁的,不能令行禁止;二是投资乱,子子孙孙的公司都在投资,母公司职能缺位。

  为此,中国建材集团在混合后的企业推行“格子化”管控,包括治理规范化、职能层级化、业务平台化、管理精细化、文化一体化。通过精准管控,将企业的职能分工、经营模式和发展方向都固定在相应的格子里,确保了数百家重组企业行权顺畅、经营有序。如同盒子里的巧克力,用塑料打着格子,就不至于黏在一起。

  此外,五集中(市场营销集中、采购集中、财务集中、技术集中、投资决策集中)、KPI(关键经营指标)、零库存、辅导员制、对标优化、价本利、核心利润区、市场竞合,一整套管理组合拳确保了混合所有制的顺利推进,使企业逐步发展为规范市场化运作的企业集团。

  宋志平提出“央企市营”的概念,包含5个核心内容:多元化股份制、规范的公司制和法人治理结构、职业经理人制度、内部机制市场化、依照市场规律开展企业运营,并进一步提炼出一个广为流传的融合公式:央企实力+民企活力=企业竞争力。

  对混合所有制的积极探索,不仅让中国建材集团实现了自身成长,还带动众多民营企业实现了包容性发展,推动了行业市场健康化和结构调整,推进各方共生多赢。通过探索上市公司、业务平台、工厂的三层混合结构,中国建材集团用220亿元国有权益控制了660亿元净资产,进而带动了超过3600亿元总资产,以少量国有资本撬动大量社会资本,扩大了国有资产的控制幅度。

  “中国建材集团虽然在混合所有制的道路上领先了一步,但今后仍有大量改革要推进。”宋志平说,“集团要争取成为国有投资公司,更加重视投资决策和资本收益。集团成员企业继续加大混合所有制比重,通过证券市场、产权市场和股权投资等多种市场化方式,吸引民间投资者参与企业改革改制。同时大力推进员工持股,在管理层进行中长期激励机制的探索,把劳动要素和资本要素真正结合起来。”

 

编辑:罗韦

01 02

关键词:中国 国建 建材 企业 水泥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