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社情·民意>你言我语 你言我语
居委会抛来"橄榄枝" 大学生去不去?
普陀案例:3年留下50%的大学生已属不易
与大学生村官热衷于“考公”的情况相似,在上海,城市里的大学生村官们同样也喜欢“考公”。
上海市普陀区民政局基层政权建设科科长许国祯告诉记者,普陀区去年招募的50名社区计划应届大学生中,有19人因为各种原因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就离岗了。这19人中,9人考上了公务员岗位。
许国祯说,去年招募的应届生中还有11名非沪籍学生,他们中甚至还有研究生学历者。按照上海市的相关规定,非沪籍人员拿到在沪居住证要满1年,才可以考公务员。因此,这批学生中尚未出现离职者,“外地孩子不分房子、不给户口,工资也一样只有2200多元,确实挺难为他们的”。
据了解,普陀区民政局自2011年起就开始试点社区计划,为了留住这些大学生,民政局尽量把大学生们分配到“条件好”的社区工作。即便如此,在过去的3年里,也只留下了50%的大学生。工作人员感觉到,从中得出的一个经验是——有工作经验的、在本小区居住的往届生比应届生“稳定”得多。
许国祯介绍,普陀区在2012年招募的220多名往届大学毕业生中,有110多人已经入选居委会两委班子,工作成效显著。其中不乏在外企工作年薪10万元的人辞职到居委会来工作的,“他们在外面工作过,有过比较才来社区工作的,且居住在本小区”。
“是否居住在本小区”是个关键点。许国祯告诉记者,根据《组织法》的规定,居委会主任应当经过选举产生,且应在本小区居住者。这给参与社区计划的非本地户籍大学生的“未来”打上了一个问号,“他在居委会做不上主任怎么办?还有没有其他的上升通道?”
根据普陀区民政局去年的调研,许国祯总结出一个经验——尽量招本小区居住的大学生,这样既节省了交通费,又能让其参与居委会主任选举,“待遇如果能提到3000元,效果可能会更好一些”。
城市居委会和县乡农村工作是“两码事儿”
待遇问题,在闸北区天目西路街道华康居民区居委会主任戴玉琪看来,是最关键的问题。
戴玉琪自己的孩子也是即将毕业的大学生,他告诉记者,待遇如果上不去,家长们一定不会愿意让孩子们在居委会“长待”的。他介绍,现在居委会“留人”只能从情感上感动大学生们,“把他们当自己小孩一样对待”。
但这种“留人”方法,不长久,效果也不佳。“他们同学之间,工资收入多少都会有交流的,面子上过不去。”戴玉琪说,由于工资收入不高,居委会工作又极琐碎,很多大学生在与同龄人交流时,会不好意思,“亲戚朋友问起来,人家孩子都在外企、银行工作,你说你在居委会工作,工资很低、又不是公务员,要被别人笑话的”。
尽管大学生入驻对居委会在计算机应用方面帮助很大,大学生们的活动创意、项目策划能力也极强,居委会很希望大学生们留下来,但戴玉琪也能理解大学生们的“跳槽”行为,“待遇不高,目前看上去除了‘考公’有优势外,其他还不确定”。
记者注意到,戴玉琪所在的天目西路街道附近,一套一居室的房屋租金约每月4000元。而社区计划大学生即使工作出色,年底拿到1万元大奖,年薪也不过37000元左右。
很多人会不自觉地把社区计划与大学生村官计划做比较。与全国各地的大学生村官们相比,上海社区计划的大学生们拿的薪水并不算低。但一个主要问题是,农村工作比居委会工作空间要大得多,更能出成绩,且更易产生成就感。
戴玉琪与很多在县乡农村工作的大学生村官接触过。他的感觉是,县乡大学生村官的干劲要比社区计划大学生们足很多,且想法多,“村里的工作和居委会工作完全是两码事。在村里,大学生可以承包土地创业,也可以带领村民致富,这种成就感不是一般工作可以比拟的。而在居委会,工作相对琐碎,孩子们干久了会产生疲倦感”。
他建议,大学生们在报名社区计划时提前做好调研,尤其在经济上要有充足的思想准备,“工资不多,工作也有些琐碎,可能会有较强的落差感”。
原标题:上海:城市居委会能否容下一个应届大学生
编辑:于玮琳
关键词:大学生 工作 计划 社区 居委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