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专题聚合专题聚合

拥抱大数据时代

——全国政协委员纵论大数据

2014年05月26日 16:17
分享到: 

  □全国政协委员刘昕

  建立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大数据平台

  大数据时代的降临为建立高效的食品安全监管与风险预测机制提供了契机。大数据产生于信息爆炸时代的海量数据及与之相关的技术发展与创新,其核心是预测,通过数据的全面感知、收集、分析、共享,基于事实和数据分析作出决策。食品安全涉及到从田间到餐桌的每一个环节,只有覆盖全过程的动态监测才能保障食品安全。因此,建立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大数据平台质量保障体系,对食品安全进行风险监测、评估和预警,将有力促进我国在保障食品安全问题上又上一个新的台阶。建议如下:

一、 建立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国家大数据平台

  建议在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的基础上,设立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国家大数据平台,专业负责食品安全大数据的收集、整合、分析与共享,建立覆盖全国各地区域性食品安全风险监测网点,对涉及食品安全的相关数据全面感知、收集、分析、共享,在动态监测中及时分析、跟踪、监测和评估,对可能存在的食品安全隐患及时发出预警,并对可能存在隐患的产品进行强制抽检,依据国家制定的食品生产相关标准和法律法规提出整改、召回、甚至销毁等建议,并向公众实时发布,将食品安全事故杜绝在萌芽状态。

二、 建立食品安全风险监测省级及地方大数据分平台

  国家应制定相关法规,强制推行在农、林、牧、副、渔及食品生产企业和相关主体建立覆盖食品生产全过程的食品安全风险监测网点,进行动态数据的标示与感知,设立食品安全风险监测省级及地方大数据分平台,负责动态收集、分析本省及地方的食品安全监测数据,对本省及地方的食品安全状况做出评估,对监测发现的可能存在的食品安全隐患及时发布预警,并将数据及时汇总到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国家大数据平台。

三、 将食品检验机构数据融入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国家大数据平台

  我国拥有机构庞大和数量巨大的各种各样的食品检验机构,包括国家、地方、高校、科研机构、企业和第三方检验机构等,每个机构都频繁进行与食品安全相关的检验、检测,拥有大量的检测数据。但机构之间相互独立,数据不能共享,成为一个个“信息孤岛”,造成资源的巨大浪费。国家应制定相关法规,强制推行对各种各样的食品检验机构有义务将这些“信息孤岛”所拥有的海量数据纳入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国家大数据平台管理,为食品安全监管与预警分析提供决策支持,同时也可供研究人员、政府监管机构和消费者等查询使用。

 

  □全国政协委员孙洁

  加快社会保障信息资源整合

  在当前形势下,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对我国社会保障事业发展来说更具有非同一般的意义。

  基于社会保障信息天然的基础性、战略性特性,毫无疑问属于公共产品,理应交由政府管理。然而,由于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建立时间不长,制度本身又是采取分人群设计、分部门管理、分地区实施,随着改革的深入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出现了统筹层次低、接续转移难、信息不能互通,经办服务管理资源不能共享,以至于不同身份的公民或者重复参保、浪费了大量财政补贴,或者处于信息孤岛而不能有效参保。此外,由于分散在各部门的社保信息无法整合,仅有的信息资源不能及时有效公开披露,导致高校科研机构无法对现行制度实施进行深入有效的评估与分析,无法对政府投入与公民权利义务进行绩效评估和全面跟踪分析,公众更难以动态了解、及时查询掌握自己的社会保障缴费、个人账户资金余额、各种社会保险金和津贴水平等社会保障权益。

  大数据有利于提升社会保障管理能力、服务能力和经办能力。整合数据资源,有助于引导社会保险经办服务管理集约化和精细化。同时,对大数据的利用将成为政府提升社会保障服务能力、增强社会保障管理效能的有效手段。

  为此,建议:首先,制订社会保障大数据研究与开发计划,在基于数据研究的社会保障预警机制方面,着力提升政府在社会保障资金征缴、待遇发放、基金运营、权益跟踪和处理分析能力,保障公民实时掌握社会保险参保、缴费、受益的情况,及时跟踪由于身份变更、工作调整、户籍变更等所导致待遇调整的信息,寻求通过有效的技术与工具提前识别公民从参保到受益、政府从资金征缴到待遇计发各环节风险的预警与防范。

  其次,建立一套覆盖全部实有人口的动态信息管理体系,通过政府管理社会保障信息,加强对人口数量、结构、分布、就业、教育、流动迁徙等的综合分析,监测社会群体生产生活发展变化趋势,为社会管理提供基础数据支撑和决策支持服务,为公民提供个性化的服务,推动社会管理创新和公共服务均衡覆盖,以实现管理绩效的最大化。

 

编辑:罗韦

01 02 03

关键词:大数据 文化 安全 资源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