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声·政情>观察 观察

城市青年住房焦虑:买房啃老“返贫” 租房不堪奔波

2014年05月27日 12:46 | 来源:半月谈
分享到: 

  住房成财富身份地位的象征 已影响青年婚育

  “如果中国的年轻人都为住房焦虑,哪里还有梦可言?让年轻人敢于追梦,敢于圆梦是我们的初衷。” 青年问题专家、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教授廉思教授指出。

  他认为,各大城市的房地产价格在近年来不断攀升,导致当前中国城市青年住房面临着住房的拥有、支付和租房等三大现实困境。

  首先是供需失衡所导致的住房拥有困境。很多城市的住房市场都面临着供需失衡的情况,住房进而成为一种稀缺性资源,房产也因此被赋予了更多的投资属性,使原本失衡的供需关系更加复杂化。

  其次是房价畸高所导致的支付困境。城市青年住房问题的实质是住房支付能力不足,就是购房能力的显著不足和租房能力的隐性不足并存,而且随着通货膨胀和房价的持续走高,青年住房支付能力总体上存在着下降风险。

  再次是房源空置所导致的租房困境。既有研究和调查数据表明,我国各大城市都存在房屋空置问题。空置的住房更多地被当作保值增值的投资品,其资产属性突显,而实际供人居住的实用价值则相应弱化。住房在销售后长期无人居住,即没有快速进入二手房交易市场进行产权流通,也没有进入租房市场进行使用权流转,造成了房源的闲置与浪费,恶化了供需关系,导致了青年租房困境的出现。

  廉思认为,住房的符号价值越来越明显,它已不是单纯意义上的居住场所,而是一种投资品,还是财富、身份以及社会地位的象征。是否拥有自有性住房对城市青年的社会经济地位有着明显的影响。在城市青年中,是否拥有房、拥有什么样的房、是否在租房、租住在什么样的地段、租住在什么样的小区等一定程度上反映着城市青年的不同身份,这种住房身份也成为一种划分社会群体的标志。伴随着房价的持续走高,这种住房的身份化象征也越来越明显。

  调查显示,随着城市青年在城市中的发展,部分人会很明显感觉到来自所居城市的排斥。而住房则是这种城市排斥的主要力量,对城市青年的住房选择以及迁移性决策有着非常大的影响。部分没有购房或者没有能力购房的城市青年会心理上产生“自卑感”与“漂泊感”,感到自己遭遇了有房朋辈群体甚至整个城市的排斥,呈现出较低的“融入”水平。因住房导致的城市排斥现象日益成为城市青年住房问题解决过程中所必须迎接的新挑战。

  如何解决城市青年租房住房难题?

  租房已成为多数青年在京生活的一个必经阶段,且多数青年对于政府解决其租房困难抱有极大期待。

  专家建议,利用房源以房管人、以房留人。调研发现,目前租房居住的青年,如40岁后仍无法在北京租住或购买到稳定的居所,这部分人群中超过七成会选择离开北京,即便在工作稳定的党政机关,比例也在57%左右。这一方面突显了住房对于青年群体的重要意义,另一方面也启发社会管理者,可以利用住房资源的分配与保障,实现“以房管人、以房留人”的目的,从而起到“留住人才,分流人口”的功效。

  同时,帮扶政策应设计退出机制。工作不满5年的青年,单位福利相对较少,若获得的家庭支持有限,只能依靠租房在京居住。这部分群体应成为政府重点服务与关怀的对象。但这种帮扶并非终身制,还应考虑到随着收入的增加,其住房困境会有所改善。因此帮扶政策应设计退出机制,保证在既有资源总量的情况下,最大限度地扩大政策惠及人群,避免资源浪费。

  可在高新园区建青年公寓,留住人才。专家提出,考虑到北京发展高科技产业的规划,还可以通过在高新园区兴建青年公寓,为高科技企业员工提供房租补贴、住房保障等措施,留住所需要的高层次人才,避免其因过高的生活成本离开北京,预防青年人才大量流失。

  无锡市提供了很好的经验。2012年,无锡推出“大学生租房政府补贴”政策,不限青年户籍,具体标准为博士每人每月800元、硕士每人每月600元、学士每人每月500元,两年内,只要没有与初次就业的单位终止或解除劳动合同,就可以一直领取租房补贴。

  另外,还要监管租房合同中的霸王条款。针对七成多青年遭遇过的租金随意上涨、租房权益受到侵害等问题,专家建议,大力整顿房屋租赁市场秩序,加大对租房中介机构的监管力度。监管重点应包括:中介机构资质与准入门槛、租房合同中的霸王条款、中介机构及个人房东违约处罚、网络虚假租房信息发布等,实现房屋租赁市场的良好运作。

编辑:顾彩玉

关键词:啃老 焦虑 生活质量 住房 青年 租房 城市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