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人物·生活>聚·焦点聚·焦点
刘心武对红学的心得浸润在《飘窗》中
□谈《红楼梦》
学到对社会边缘人的关注
刘心武从1993年开始陆续发表《红楼梦》的研究文章,2005年在《百家讲坛》揭秘红楼梦引来红学家非议。谈及20多年来的《红楼梦》研究,是否影响到这次《飘窗》的创作,他说:“底层人物一直是我的关注和描写对象,《钟鼓楼》《栖凤楼》《风过耳》里都有底层人物的角色。《飘窗》里有底层人物,也有中产阶级和富人,是群像小说,这也确实受到《红楼梦》影响。”
“我从《红楼梦》学到悲天悯人的情怀,学到对社会边缘人的关注,学到‘世法平等’的眼光。从技巧上学到的更多,曹雪芹写妙玉,饮茶栊翠庵那段情节仅用1500多字,通过她几次开口说话,就让这个人物活跳,性格跃然纸上,我在《飘窗》中也尽量使叙述简约而生动,有时也是基本上通过对话把人物勾勒出来。”刘心武认为,研究《红楼梦》对他创作的影响既有思想上的,也有写作技巧上的,“对《红楼梦》的研究心得,浸润在了《飘窗》的文本中。”
谈到自己与“红学家们”的不同,刘心武说:“我讲《红楼梦》不是为了成为专家,不是为了评职称,不是为了当教授,就是出于爱好。当然,我的讲座、出书,引发了社会各方面人士,特别是青年一代,对《红楼梦》的关注。至少使许多人懂得,可以死活读不下《红楼梦》,但一定要尊重《红楼梦》,这是我们母语文化中的一个足令我们自豪的经典。”
□生活状态
我的身份是退休金领取者
小说《飘窗》中对一些80、90后年轻人生活状态的描写,让人觉得这不像是72岁的刘心武写的。刘心武说:“我对社会生活的变化比较敏感,对市民社会的形成有自己的思考,对新事物保持着持续的了解愿望。如果读了《跨世纪的文化瞭望——刘心武张颐武对谈录》这本书,就知道我是如何保持着和新潮的互动关系。”
“近来总有人说我不务正业,请问我的‘正业’是什么?我早就不是专业作家,没有写作任务,不用报计划,更不用自己驱赶自己,就是赋闲退休,自己过活。”问及近来的生活、写作状态,刘心武说,他一般上午睡觉,中午起床,自己张罗一顿便餐,下午看书、听音乐、上网、会客,晚上吃完晚餐去儿子家逗孙女儿,22点至24点敲电脑写作,“当然,每年都要外出旅游几次”。在刘心武看来,他既不在专业作家编制里,跟红学所、红学会也没有关系,“我并没有作家和红学家这两个身份,这两个身份是社会大众对我的一种友好泛称。我的身份就是一个退休金领取者,我的写作和研究完全是随心所欲。”
前不久,有报道称刘心武要研究《金瓶梅》了,刘心武称这是误读,“我很早就研究《金瓶梅》,我评点《金瓶梅》的工作1994年就完成了,因为种种原因,2012年漓江出版社才出了删节版”。他透露,今年正与台湾一家出版社合作,准备出《刘心武评点全本金瓶梅词话》,“这次对原著一字不删,我的评点也增加,要出成线装本,四函20册。”
□人物简介
刘心武,1942年出生,中国当代著名作家、红学研究家,笔名刘浏、赵壮汉等。曾任中学教师、出版社编辑、《人民文学》主编等,其作品关注现实,小说《班主任》闻名文坛,长篇小说《钟鼓楼》获茅盾文学奖。20世纪90年代后,成为《红楼梦》的积极研究者,曾做客《百家讲坛》栏目,促进了《红楼梦》在民间的阅读。
编辑:罗韦
关键词:刘心武 飘窗 红楼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