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收藏·鉴宝>一品一鉴一品一鉴

链接:全国政协推动大运河申遗大事记

2014年06月27日 16:18
分享到: 

  本文原载于人民政协报2014-06-25期12版

 

  1985年,侯仁之、郑孝燮、阳含熙和罗哲文四位全国政协委员提出了尽快加入世界遗产保护公约的提案,并在当年获得全国人大的批准通过,自此拉开了中国世界遗产保护事业的序幕。

 

  2005年12月,在全国政协文史和学习委员会全体会议上,政协委员们对大运河这一选题产生了浓厚兴趣,大运河保护与申遗专题调研被列入文史委2006年工作计划。

 

  2006年,全国政协文史和学习委员会开始关注大运河的保护与申遗工作。在当年3月召开的十届全国政协四次会议期间,刘枫等58名全国政协委员联名提交了《应高度重视京杭大运河的保护和启动“申遗”工作》的提案。

 

  2006年5月,十一届全国政协副主席陈奎元带领数十位全国政协委员和来自文物、历史、考古、水利、建设、规划、南水北调工程等各领域的专家学者60多人对京杭大运河进行考察,行程2500多公里,实地调查了运河沿线18个城市和30余个县区。当月,全国政协会同有关部委在杭州召开了京杭大运河保护与申遗研讨会,通过了《京杭大运河保护与申遗杭州宣言》。

 

  2006年底,综合考察和研讨会上委员及专家的意见,全国政协向中央报送了《关于京杭大运河保护和申遗工作的建议》。

 

  2007年1月,时任全国政协文史和学习委员会主任王蒙在河北沧州主持召开了大运河沿线城市政协文史委员会主任联席会议,研究发挥政协组织的优势推进大运河保护与申遗的具体事项。

 

  2007年3月举行的十届政协五次会议上,刘枫代表全国政协文史和学习委员会作了《高度重视京杭大运河保护和申遗工作》的大会发言。刘枫、单霁翔、舒乙、刘庆柱等四位全国政协委员就京杭大运河保护和申遗接受记者集体采访。

 

  2007年12月,十届全国政协副主席徐匡迪率委员、专家近40人对河南、安徽境内的隋唐大运河沿线8个城市、30多处遗址、遗迹进行了为期9天的调研。

 

  2008年6月,十一届全国政协副主席陈奎元带队组织了“大运河保护与申遗跟踪调研”,数十位政协委员和专家学者分为三个组,分赴山东、江苏、浙江运河沿线城市调研。

 

  2008年9月,在江苏淮安召开大运河保护与申遗高峰论坛。

 

  2008年11月下旬,全国政协组织委员和专家跟踪调研大运河河北段。

 

  2009年10月,《中国大运河2007—2008》专题图书编辑出版。2009年11月,在安徽淮北召开了第五届中国大运河文化节暨大运河保护与申遗高峰论坛。

 

  2012年4月上旬,全国政协文史委邀请有关部委的部门负责同志介绍了大运河保护与申遗相关工作的进展情况。4月下旬至6月,先后到大运河沿线的8个省、直辖市进行调研,共实地考察了22个省辖市(直辖市辖区)29个县(县级市)的35处运河遗产点和16段河道,听取了各省、直辖市和运河城市(县)政府及有关部门的情况介绍,并召开座谈会交换对大运河保护与申遗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同时,全国政协副主席罗富和参加了在北京的调研。调研报告上报中央,王刚、回良玉、刘云山等领导同志作出了批示。(司晋丽)

 

 

 

编辑:付裕

关键词:大运河 全国政协 申遗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