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今日头条今日头条
追忆永远的“塔河委员”梁匡一:“新疆,我把一切献给你!”
他的老朋友、中科院新疆理化技术研究所原副所长陈子才曾在文章《一次难以忘怀的科考》中,记述了1964年9月与彭加木、梁匡一深入罗布泊西南外缘,历时35天、首次估算出罗布泊地区积累大量钾盐的艰辛历程。“走乌库公路,汽车爬过六个‘之’字形,从海拔3000米到达海拔4200米的‘天门’,白云在脚下飘动;在且末县,我们的汽车在过河时熄火抛锚,停在河中心,河水把轮胎下的流沙冲走掏空,汽车慢慢往下沉……”
而这些经历,梁老早已淡忘。他只记得新疆美丽的山山水水,和淳朴善良的各族乡亲。在他的回忆录中,几乎记录了南北疆各县及乡村的地质情况,以及所到之处各族群众的深情厚谊。
梁匡一精通英语、俄语、德语、法语,多次受邀赴欧美等国参会、讲学,并于上世纪80年代后多次赴国外访问进修,把国际先进的遥感技术应用于塔里木河自然资源的调查研究,获得突出成果,被誉为“塔河问题”专家。多年在新疆工作,他还学会了维吾尔语、听得懂哈萨克语,身边有很多少数民族朋友,和他们交流、聊天也是梁老的一大乐事。
“父亲一生热爱新疆……”儿子梁孙亮说,幼年时父亲常在野外、山区作地质调查,是母亲和姥姥将他们兄妹照顾大。父亲常说:“我对新疆有深厚的感情,愿意贡献微薄的专业知识参加新疆建设,竭尽微薄之力铺砖添瓦。”
梁匡一对新疆的爱到底有多深?从他对新疆美食的执著上可见一斑。2014年5月21日下午,当乌鲁木齐市红十字会的志愿者如约到他家,为他们夫妇送来遗体捐献申请表时,他兴奋地聊起拉条子、烤包子。“我到过很多国家,遍尝国内外美食,最好吃的就是新疆抓饭、烤肉和拉条子。”因为罹患胰腺癌,医生和夫人不允许他过多进食肉类,他说哪怕聊一聊也很“解馋”,还打趣说,“这也可能是我热爱新疆的一个重要原因吧。”
他和夫人决定捐献遗体已有很长时间了。夫人孙强生是上世纪50年代毕业于北京大学医学院的高材生,在他的影响下来到新疆,是著名的放射医学专家,为边疆培养了大批医疗人才。
两位老人认真填写了捐献申请表后,梁老说:“遗体捐献绿色环保,还能培养医学人才,我们愿意为祖国、为新疆再做一点力所能及的事情。”病患令他的身体格外虚弱,短短几句话说完,额上渗出一片豆大的汗珠。他坚持一步步挪到窗前,留恋地观望窗外熟悉的一切。
一周后,这双深情的眼睛永远地闭上了……
塔河委员
在新疆,梁匡一的名字和塔里木河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
从二届自治区政协起,梁匡一就多次参与政协调研,为新疆高等教育发展等问题建言献策。1983年起,他开始主持自治区国土局《塔里木河两岸的资源与环境遥感研究》重大科研课题,三年的野外考察使他全面了解了塔河中、下游生态环境恶化的状况。为此,他心急如焚。
在1986年召开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政协五届四次全会上,他与其他15位政协委员共同提出了《关于紧急挽救濒临毁灭的塔里木河下游生态环境的提案》,得到政协的高度重视。但他没有松懈,继续追踪塔河保护进展情况,接下来的五六年里又与其他委员一道提交了5份有关提案。
从此,“塔河委员”的称号不胫而走。
功夫不负有心人。1990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批准成立塔里木河管理委员会、塔里木河管理局。梁匡一欣喜万分,对塔里木河的牵挂也更深更长,却因为已经退休,没有机会常去塔河。
2008年7月的一天,81岁高龄的他来到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政协机关,拜访曾在政协一起工作过的朋友,同时想了解塔河治理的最新进展。面对这位白发苍苍的老委员,政协有关负责人非常感动,决定组织一次视察活动,帮梁老完成重返塔河的心愿。
编辑:付鹏
关键词:新疆 政协委员梁匡一 梁匡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