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收藏·鉴宝>资讯资讯
书画高研班鱼龙混杂 火爆背后各有猫腻
火爆背后各有猫腻
现在高研班可谓数不胜数,多以赚钱为目的,而参加学习的学员学习目的各不相同。业内人士指出,书画高研班面对的市场主要是一些小有成就、薄有资财,而又缺乏艺术圈正规院校经历的所谓“非主流”画家。其中,有大部分学员是为了拜个名师,图个虚名。拜入这些画家门下,日后便可自称“我是某名家的弟子”。这样能提升自己的名誉以及卖画价格,高额的学费自然成了成名过程中的前期投入;也有很多人希望通过高研班的平台开阔眼界,积累人脉,进入主流的艺术圈,“混个脸熟”,对于自己事业的发展无论如何都是一笔积累;也有的学员想法单纯,只为真心求学,提高技法,但这类学员所占数量较少。还有部分学员只是闲来无事,开开眼界,混个结业证书而已。因此,花不菲的费用到这类高研班学习到底对个人有什么作用,对艺术发展有什么作用,只能根据个人情况和需要而取舍了。
蓬勃发展的艺术培训市场一方面满足了有需求的学员;另一方面又给很多人带来了敛财契机。很多人在高研班借名家任教之名大肆渔利,譬如某高研班声称保证名家授课,但其实老师就是蜻蜓点水式的教学,平时就是自己画,老师有时间主要点评一下作品,指出一些不足,有的班基本就是某个大师挂个名,只有开学和结业时才能见到大师的庐山真面目,其余多由辅导老师来指导,更有甚者有些老师的水平还不如有的学员高等等。
专家指出,现在的高研班,也就是中国画高级创作研修班,有一定炒作的成分。当下类似高研班这样的文化产业应运而生,可能有些单位是为了增加收入,当然也有普及美术的因素在里面,但是层次不同,画家上高研班,有些是为了考学应试、有些是为了提高水平。但近几年的国画高研班和导师工作室教学从培养学生人数、学术影响、社会效应等方面都在中国美术界产生广泛影响,深深地影响着这一时期中国画的教学、研究、交流和创作。高研班只是一个过渡时期的一种现象,每个美术院校都在招收硕士和博士生再加上高研班,都属于中国画教育的范畴,体制内和体制外两条路双行。
“大棚效应”亟待打破
遍地开花的高研班良莠不齐、鱼龙混杂,很多高研班、工作室成了名利场,成了一些人沽名钓誉的工具。高研班发展到今天,不过是区区几年的光景,对一个“婴儿”很难求全责备。对此,专家认为,高研班作为学院教育的补充,社会办学把原来美术学院的精英教育转变为平民教育模式,大大增加了国画爱好者学习和提高的机会,也带来了书画的繁荣。但高研班区区几年就发展到今天的规模,对它进行规范和约束迫在眉睫、势在必行。
火爆、杂乱、速成、功利的高研班模式下存在的现象基本一致:由于一些学员对导师的过分崇拜,导致画法风格与导师趋同,最终磨灭了个性,失去了自我。而且,由于高研班、工作室由导师一人或师生关系亲近的几人负责,教学思想一致,知识结构雷同,造成了师生画风的另一种趋同,即“大棚效应”,这就造成许多高研班培养出来的学生如同一个模子造出来一般。
而另一类学生则企图使自己的作品快速进入艺术市场,借着导师的名号和画风,甘愿与导师的画法、图式趋同,甚至有抄袭现象。无论是刻意抄袭,还是有些导师会要求学生画得像自己,对导师而言,无非多了些追随者,有开宗立派的优势,何乐而不为。但这两种现象都无疑影响中国画的健康发展。所以,打破传统的“师徒式”教学,因材施教,注重个性的培养,并完整、科学地招生才会保证高研班的生源和教学质量。
编辑:付裕
关键词:高研班 书画 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