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人物·生活>聚·焦点聚·焦点

逝者:“支架”于天华的反恐人生

2014年07月16日 14:36 | 来源:新京报
分享到: 

 

  朋友圈里的“轴心”

  于天华抽出时间带好友姜明到南疆参观,路上,姜明扭头看见,驾车的于天华头不停往下低,有打瞌睡的迹象。

  走出家乡20多年了,老朋友们都觉得,保国当了官,但他没变。

  抽空回临清老家时,于天华总会去亲戚朋友家,“不能让人家觉得,我到了北京做官就不理老家人了”。姜明记得,保国曾在半夜十二点敲开朋友家门,只为了打个招呼说一声,“我回来了”。

  于天华在新疆挂职公安厅副厅长,一次正在处理反恐案件,听闻朋友张明要在乌鲁木齐转机,他说“你在机场等我忙完的,哪怕就几个小时,我也应该带你出来吃点羊肉串”。

  张明觉得,于天华是副厅长了,又有案子要处理,这话也就是客套而已。但于天华真的开车到了机场,把他接出来再送回去,就是请他吃了几串羊肉串。

  姜明也去过新疆一次,于天华抽出时间带他到南疆参观,路上,姜明扭头看见,驾车的于天华头不停往下低,有打瞌睡的迹象。“我赶紧让他停车休息,但天华执意不肯,他时间有限,朋友又必须得照顾好。”

  姜明知道保国累,工作几乎占据了他所有的时间,如果说他还有业余爱好,那就只剩骑马了,“他的朋友圈头像,就是骑马时的照片。”

  老同学们也熟知于天华的脾气,“谁去北京了,都得问问天华在不在,出来喝茶。”宁将军说,其实喝茶更多的是借口,更重要的是,想让他出来休息休息。

  在此次赴疆参加专项行动出发前,于天华像往常一样,又在同学好友的微信群里“通告”:“我又去新疆出差了,欢迎大家来新疆找我玩”。

  这次几个同学都去了,但参加的是于天华的遗体告别仪式。

  虽然仪式被要求“低调从简”,但闻讯赶来的人挤满了场馆,连门外都站了二三百人。

  “我必须要送老班长一程。”同学徐志超说。

  直到送别,同学们才觉得,于天华变了。

  事业上、朋友圈里、家庭中,于天华都是当之无愧的支架。但极少有人知道,这几年,这个40多岁的身体里,被安装了7个心脏支架。

  约4年前,于天华心脏出现问题。姜明去医院看望时,于天华千叮咛万嘱咐,“不要把我住院的消息说出去”。

  当时于天华曾安慰同学,“我还年轻,不怕。”同学们都知道,“进入中国刑事警察学院,须经过严格的身体素质考核,而考核表上,于天华的成绩是前几名。”

  可惜大家的记忆,都停留在24年前。

  2014年6月29日,于天华在乌鲁木齐街头步行时,突然昏倒。

 

  起床的闹钟

  姜明说,天华哥对得起所有人,唯独对不起自己和家庭。生前,于天华多次表示,自己最愧对老婆和孩子。

  工作压力大、强度高,熬夜不休不眠,摧毁了于天华的健康,同时也侵占了他的家庭生活。

  姜明说,天华哥对得起所有人,唯独对不起自己和家庭。生前,于天华多次表示,自己最愧对老婆和孩子。

  于天华的妻子是小他两届的师妹,姜明还记得两个人的恋爱时代:那时于天华刚到北京,住集体宿舍,师妹从沈阳来看他,于天华找到姜明,把女友安置在他的单身公寓,自己则骑着摩托车在长安街夜巡。累了,于天华回到姜明的公寓门前。“他当年傻乎乎的,居然跟我在门前台阶上坐一夜。”

  就在出事之前,他的妻子刚做完乳腺癌手术没多久。于天华奔赴新疆时,妻子正在化疗。

  为此,于天华多次表达过愧疚。他觉得,自己在生活上实在无法照顾家庭,只能通过别的地方尽量弥补。

  姜明体会过于天华对家人弥补的方式。

  一天晚上10点,姜明接到于天华的电话,“我想爸妈了,你陪我开车回去看看吧”。

  半夜12点,姜明和于天华夫妇从北京出发,400多公里,凌晨五点多才回到临清老家。敲开门,和父母打个招呼,于天华躺下就睡了一会儿,起来赶紧开车往回赶,他要在中午12点前回到岗位。

  7月4日,于天华的告别仪式在北京举行,他83岁的母亲没见到儿子最后一面,考虑到老人的身体,大家约定好先瞒着她。

  姜明以前常接到老人的电话,“你天华哥太累了,回家看我,打个招呼,直接躺下就睡,有时候他呼噜打得都憋不过来气,你帮我劝劝他,让他多休息休息”。

  于天华的女儿,一定会记得父亲的电话。

  她立志要考国外的大学。父亲的英语水平不错,可惜总出差,在新疆任职期间,他跟女儿约定,“每天老爸要给你打两个小时电话,帮你练口语。”

  新疆与内地有两个小时的时差。那段时间,女儿刚起床,就会接到父亲的电话,她或许不知道,这是父亲估算着女儿的起床时间,把闹钟提前了两个小时。

  (应受访者要求,部分人名系化名)

  新京报记者 胡涵 实习生 曹忆蕾 辽宁沈阳、北京报道

 

 

编辑:罗韦

1 2 3 4

关键词:于天华 爆炸 反恐 姜明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