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寻医·问药>名家健坛名家健坛

302医院专家群体素描:"病毒窝”炼就中国好医生

2014年07月30日 10:32 | 作者:王锦秋 李保军 洪建国 刘喜梅 | 来源:人民政协网-人民政协报
分享到: 

  打造响亮“学术名片”

  在302医院,“中医药研究所”是一个金字招牌。可在其成立之初却格外寒酸——与地方和军队同行比,不仅起步晚,底子薄,基础差,而且没有像样的实验室和必需设备,还缺少高质量的科研项目,科研人员也仅有8人,基本上是从零开始。

  但所长肖小河并没有因此气馁,他说,“中医药是中国的国粹,中国人应该主导中医药学的发展,科学研究、技术开发不能‘让老外牵着鼻子走’。”

  正是基于对中医药的独特理解,肖小河带领团队在全国中医药领域打造了四张响亮的“学术名片”:中药大质量观及实践、药性热力学观及实践、无针粉末注射给药系统、肝病中药新药开发。

  其中,“中药大质量观及实践”理论,被誉为中药标准研究的战略性转变和“革命性”突破。“药性热力学观及实践”理论,打破了中药药性研究徘徊和沉寂的局面,激发出新一轮的全国中药药性研究热潮。无针粉末注射给药系统则填补了我国这一研究领域的空白。“打针不用针”的愿景有望在302医院率先实现,为重大突发事件和野外战伤救治开创了新局面。系列肝病中药新药的成功研发,则直接为广大肝病患者治疗带来了福音。而凭借这些成果,肖小河所执掌的中医药研究所还成为全国肝病中药新药研发的重要基地。

  不仅如此,肖小河还紧抓国际生物医学发展的新模式,领衔组建了中医药转化医学平台———中西医结合肝病诊疗与研究中心。依托该中心,肖小河的团队探索建立了“科研支撑临床,临床引导科研”的中医药学科发展新模式,使实验室获得的知识成果尽快转化为临床诊治的新方法、新手段,实现了中西医结合、医药结合、科研临床结合的“零障碍”局面。

  累累硕果背后是难以名状的辛酸。肖小河坦言,在科研过程中,他也不可避免地遭遇了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挑战,但自己对中药的浓厚兴趣以及对科学事业的使命感,成为他一直前行的力量。

  呕心沥血绘制中国肝病谱

  一直以来,中国顶着肝病大国的帽子。不仅肝病患者人数庞大,病种繁多,而且一直没有一张完整的肝病谱,这严重制约了疑难复杂肝病的诊治水平。

  病理诊断与研究中心主任赵景民挑起了构建我国首个肝病谱的重担。他带领团队对医院28年来的近3万例肝穿、血清标本,进行病理再诊断和实验室再检测,历经20年艰苦奋战,终于成功绘制出我国第一张肝病谱。

  “这张专门适用于我国肝病人群的肝病谱,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涵盖了120多种肝病。不仅明确了我国各种肝病临床、病理及临床流行病学特点,还为制定国家肝病整体防控政策提供了重要科学依据。”赵景民说,根据肝病谱,我们创建了肝病种类逐级分层筛选模式,将我国疑难复杂肝病确诊率提高到98.8%。肝病谱构建的部分研究成果,还被纳入国际上最具影响力的14部主要肝病防治指南,有力推动了我国乃至国际肝病的整体防治水平。

  赵景民的团队还和香港中文大学、北京大学相关科研团队合力攻关,在国际上首次发现了17个乙肝相关肝细胞癌早期风险预测分子,并研发了检测试剂,系统创建了适用于乙肝感染不同阶段的动态风险预测模型,填补了我国对乙肝感染疾病进展全程风险监测方面的空白,使乙肝相关肝细胞癌风险预测跨越了10年以上。

  “最让我欣慰的不是这些科研成果,而是患者被看好病之后的笑脸。”赵景民说,这是评价科研成果的最好标尺。实际上,这不只是赵景民一个人的欣慰,它还是302医院整个专家团队一直努力的方向。

编辑:于玮琳


01 02

关键词:302医院 医生 传染病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