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要闻 要闻
一场突如其来的气爆,无情地吞噬了26条鲜活的生命。原因至今不明,让更多人担心爆炸会再发生———
高雄“气爆”拷问城市安全
■30年前埋的管线现在还在使用
事故发生后,从台湾当局有关部门,到高雄市政府在紧急对事故进行处理的同时,也在调查事故发生的原因。记者注意到,在气爆原因的调查和分析过程中,台湾有关部门更多的是停留在“是谁家的管线发生爆炸、为什么会爆炸”等技术问题层面上。
对此,气爆当天正在高雄为一位友人进行年底“九合一”选举辅选,原台湾所谓“国民大会”主席团首席主席、现任亲民党屏东县主委林渊熙,昨晚午夜在与本报记者电话连线时则表示,管线老化、地下布局缺乏科学规划才是应该当局当前最先关注的问题。
林渊熙说,爆炸发生后,他向多位高雄市议员了解到,本次气爆地点地下管线十分复杂,也十分凌乱。该地下管线布设已是30年前的事,当时这个地方是高雄工业园区,居民稀少。由于高雄市是台湾主要化工产业基地,台湾主要化工、油气企业,包括台湾“中油”、“中石化”、李长荣化工等都落户在这里。
“由于台湾‘行政’属于典型的条块分割分明的管理体制,而成立于几十年前的该工业园区进区项目由台湾当局经济部门负责审批,地下设施则由高雄市负责,他们之间几乎没有任何工作交叉。而且该工业园区企业既有属于公营的,像台湾‘中油’;也有私营的,如李长荣化工等。”林渊熙说,更重要的是,这些不同性质的企业在高雄市地下都有属于自己企业四通八达的管线。对于这些企业管线,高雄市政府市政部门也一直没有进行过全面、彻底调查造册,更没有进行统一合理的重新调整和规划。
林渊熙转述高雄市一位议员的话说,爆炸地点附近经过30多年的发展,已由当初的住民稀少之地变成了人口密集的城市社区。但这些在地下埋了30多年的管线却始终没有被翻新或者重新埋设过。据这位高雄市议员的话讲,就在爆炸发生的前几个小时,当地已经出现大面积、高浓度的气体泄漏,但当消防人员赶到后,摸排了很长时间也没弄清到底是哪种气体泄漏,也不清楚泄露气体来自地下的哪根管道。
“这就暴露了高雄市有关部门长期以来疏于对地下管线的规划、管理和普查工作。”林渊熙说,按照一个成熟的城市市政对地下管道管理的要求,有关部门必须熟悉掌握地下埋设了多少管道,管道的隶属关系,管道内输送的是哪一类气体等情况。然后根据这些情况,对地下管道进行分类管理。只有这样,一旦出现地下气体泄漏,有关部门才能准确地判断气体属性,并知道这种气体和管道的隶属关系,在掌握这些信息情况下,才能在第一时间准确关闭该管道,防止爆炸等事故发生。
“高雄本次气爆,恰恰是消防人员不知道地下到底有哪些管线、哪些气体,哪一根管线属于哪一家企业,所以在气体泄漏长达几个小时中,也无法准确判断信息,无法判断该采取什么措施。”林渊熙说。
■城市安全考验“执政”能力
事故虽然暂时得到有效控制,但由于对地下管线情况的复杂性依旧没有清晰掌握,会不会再次发生爆炸已然成为广大高雄市民和台湾当局、高雄市政府心中共同的“隐痛”。
虽然高雄市环保局长陈金德昨天晚上表示,本次高雄气爆泄露的气体是丙烯,而出问题的管线是来自华运仓储输送丙烯给李长荣化工的管线。不过,李长荣化工则向媒体强调,该企业所属的管线所在位置均在此次发生气爆道路管线的对侧,气爆地点与公司地下管线距离约在10米左右,且昨天凌晨4时已配合高雄市政府消防局进行现场勘查,初步了解李长荣化工地下管线外观尚属完整。
林渊熙表示,事故发生都一天了,但从高雄市政府和李长荣化工企业公布的情况看,到现在为止,无论台湾当局有关部门或是高雄市政府,只能肯定本次爆炸是由丙烯引起的,但爆炸是由哪根管道气体引起等情况并没有被掌握。
林渊熙认为,台湾当局和高雄市这个结论恐怕很难让民众接受。这样的低效率,会让几百万人还在恐慌之中度日如年,弄不好将会加重台湾民众对马英九当局和高雄市政府的“执政”能力的进一步怀疑,这对已经处于民调历史最低点的台湾当局是个考验。
“高雄发生的气爆同时也给台湾其他城市敲响了警钟。”台湾大学政治学系教授张亚中表示,市政建设可以为广大市民生活提供方便,但同时它也可能对我们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威胁。
他说,去年大陆青岛发生地下管线爆炸事故后,台湾就有学者向台湾当局有关部门提出建议,对台湾各地城市地下管线进行一次排查,但这一建议却并没有得到重视。这固然有台湾“行政”体制的原因,而岛内政党恶斗造成很多人没有心思把精力放在民生服务上,恐怕也是本次高雄发生气爆的一个重要原因。
编辑:顾彩玉
关键词:高雄爆炸 高雄 台湾 马英九 地下管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