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人物·生活>聚·焦点聚·焦点

林毅夫:关于中国改革的两个“意想不到”

2014年08月19日 13:53 | 来源:新华网
分享到: 

  经济预测还是保守了一点

  在80年代初,邓小平同志为改革开放提出了一个发展目标,那就是从1981年到20世纪末的20年内国民生产总值要“翻两番”。这个目标意味着中国平均每年的经济增长必须达到7.2%。

  当时我作为在北大学经济的学生对这个目标的实现有所怀疑,因为根据那时学界普遍接受的发展经济学“自然增长率”理论,任何一个国家除了在战争和受到自然灾害破坏之后的恢复期外,都不可能长期维持年均7%以上的增长速度。

  三十多年过去了,现在回头再看,邓小平同志当时提出的目标实在还是太过保守了一点,中国经济不仅翻了两番,而且在1978—2007年的29年间,中国的经济增长速度达到9.7%,比7.2%高出了2.5个百分点。这几个百分点看起来不大,但是经过29年的时间,中国的经济规模已经发展为1978年的14.8倍,而不是以20年“翻两番”的速度计算的7倍。由此可见,邓小平同志确实是一位伟大的政治家,他提出了被认为是不可能完成的目标,并最终真的实现了。

  切中要害,承认物质利益的重要性

  我国城市工业部门中存在的问题基本上可以归纳为:结构不平衡、协调问题和低激励。这些问题在改革前后都采取了一些相应的解决方式。

  激励机制的改革是与过去改革的最大差异所在。小平同志承认物质利益的重要性,强调干得好的企业应该跟干得差的企业不一样,干得好的工人的物质利益、生活水平、工资水平也要跟干得差的工人不一样。改革重视起物质利益是由于在激励不足的状态下工人工作没有积极性。以前的工资标准取决于学历、工龄、性别、工种以及不同城市的物价水平,与工人的实际劳动努力程度不挂钩,不管工人努力工作还是散漫偷懒,工资都一样,这种情况下工人当然没有工作的积极性。要经济快速发展,就要承认物质利益对调动积极性的重要性。虽然整个改革与以前相比,差异主要在这一点,但是就像庖丁解牛,虽然是很小的一刀,却砍中了要害。(本文摘编自经济学家林毅夫教授所著《中国经济专题》一书)

 

编辑:罗韦

1 2

关键词:中国 改革 经济 邓小平 林毅夫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