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人物·生活>集·言论集·言论

反腐是扶正祛邪

2014年08月29日 09:47 | 作者:王姝 | 来源:新京报
分享到: 

  “跟王岐山接触得不多”

  新京报:去年的中秋座谈会,你向王岐山直言,节日内涵被奢靡之风糟蹋变味了。这次专访,你还是持这个观点?

  冯骥才:去年我主要谈的是我们的节日内涵被偷换了,比如中秋节,月饼本来是团圆的象征,但却变味了,变成了节日礼物,礼物当然是越豪华越好,这就注入了很多功利性的东西,越来越奢华,月饼原来的朴素的美好的诗意的概念也就被偷换了。表面看来月饼做得挺漂亮,可实际上丢掉的是一种传统精神。这对做文化的人来说,很忧虑。不正之风、奢靡之风,毁坏了很多美好的东西。这跟官场风气分不开,官员之间吃吃喝喝吹吹拍拍,推崇权贵。官场风气影响社会风气,官场风气不清,奢靡之风盛行,社会风气就不正。还有一个问题就是官员的价值观,政绩观,官员是需要有政绩的,但如果官员只是从个人角度出发,从自己的政绩角度出发,那么官场风气就不能好转。这就影响百姓对政府的信任,影响社会的评价标准,风气不正,歪的斜的就都出来了。这次(专访)也讲了不少这些观点。

  新京报:除了去年中秋前的座谈会,你跟王岐山接触得多吗?

  冯骥才:我跟王岐山书记接触得不多。但他讲的这条我印象很深,要让官员“不能腐、不敢腐、不想腐”。我认为,“不敢腐”就是反腐,只有坚定不移地反腐,才能让官员“不敢腐”;只有依法治国制度反腐,才能让官员“不能腐”;只有真正解决价值观问题,使官员有国家和民族情怀,为了国家和民族做事,才能达到“不想腐”。价值观的问题不解决,不可能不想腐。

  “反四风才是回归正常”

  新京报:在座谈会上,你感觉王岐山整治“月饼腐败”、“反四风”的决心很大吗?

  冯骥才:我听王岐山书记的讲话,丝毫不怀疑他的决心。他的决心,让我们放心。这一年多来,从“反四风”到反腐,让我们清楚看到了两条。第一条,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不管你是谁,都不能违反党纪国法;第二条就是党纪国法神圣不可侵犯。中央推进“反四风”和高压反腐,这其中蕴含的深刻意义、使命价值,明天可能比今天看得更清楚。而且从“反腐”到“防腐”,这不是短时期能解决的,这需要一个很长的时间,需要坚持不懈去做。

  新京报:今年中秋快到了,对这一年的“月饼腐败”治理,你满意吗?今年的月饼有没有被偷换了概念?

  冯骥才:治理效果很明显,月饼店里的豪华月饼少多了。但是现在还是有一些人认为,现在是非常时期,过一段时间还会回到原来吃吃喝喝、吹吹拍拍的状态。怎么样让这些人认识到,原来的吃吃喝喝、吹吹拍拍,才是“非常时期”;现在的“反四风”,才是回归到正常状态,这是重点。也就是说,怎样让那些被动的“反四风”的官员,从被动的不大吃大喝、公款消费,变成主动的不大吃大喝,这是重点。

 

  ●还是有些人把现在狠刹歪风看成“非常时期”。心想请客送礼、吃吃喝喝这套先停停,避避风头,过了这阵子再说。因此应该思考的是如何把“非常”真正变为“正常”。只有正常了,风气才真正“正”过来。

  ●我们说希望社会风气清正,清和正是什么呢?就是说官场的风气应该清,社会的风气才会正。如果官场的风气不清,社会的风气就不会正,什么歪的、斜的都会出来,所以官员的价值观非常重要。

  ●我们风俗里边、老话里边,也有不好的东西。最不好的就是“升官发财”了。它传播了一个非常糟糕的观念,好像升官就能发财,就是为了发财。几千年封建社会都是这样,今天决不能再这样。

  ●反奢靡是扬清抑浊,反腐败是扶正祛邪。讲奢靡就很容易产生腐败。腐败,腐蚀我们的社会,败坏了我们国家和整个民族的肌体;绝不仅仅是一个腐败分子弄走多少钱;可怕的是它像一个个癌肿物,存在我们的肌体中,恶性的癌细胞要扩散、发展、转移,最终毁掉我们的政治生命与国家生命。因此,必须要坚决和彻底根除它。我认为反腐败最重要的是树立正气,树立一个国家民族的正气、党的正气。

  ●在充满利益诱惑的时代里,把权力关进笼子里十分重要,因为权力直接发生利益,也会给权力的拥有者产生利益。怎么将权力和这些东西摘勾是一个大问题。所以在权力——尤其权力能够转化为利益的这个环节上,应立一道闸,还要有监督机制,十分具体的得力的监督机制。凡是涉及与利益相关的环节上都不应由个人决定,尤其对一把手的这种权力应有限制。这还是要靠制度来解决。

  ——冯骥才

 

编辑:罗韦

1 2

关键词:冯骥才 反腐 风气 中纪委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