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社情·民意>乐观社会 乐观社会
探访北京首家残疾人青少儿艺术团:艺术是她们成长的翅膀
“小手伸直,把肩膀打开,好的,非常棒……”
8月27日下午,北京市西城区残疾人联合会的残疾人文体活动中心舞蹈教室内,几名四五岁的孩子在专业老师的带领下,专心地练习着舞蹈动作。
如果不是因为老师说话的声音有意的特别大,单看孩子们娴熟的舞姿,你根本不会意识到这是一群残疾孩子在跳舞。事实上,这些孩子中大多有听力障碍,她们是戴着助听器在舞蹈。她们,就是北京市首家面向残疾儿童免费招生和训练的艺术团——西城区残疾人青少儿艺术团的成员们。
“艺术团让我们感到特别温暖”
娃娃今年还不满4岁,身材瘦小的她虽然听力有障碍,但性格很是活泼开朗,见人就是一副笑眯眯的模样。每当听到音乐响起,戴着助听器的她总是会不由自主地随着节奏欣然起舞。
除了学会老师教的舞蹈动作外,娃娃还有不少自己独创的舞姿。“孩子可爱跳舞了。”娃娃的奶奶告诉记者,由于有听力残疾,孩子以前的性格比较内向。
“自从接触到舞蹈,孩子的笑容越来越多,性格也越来越开朗。”让娃娃的奶奶颇感骄傲的是,在不久前北京市聋儿康复中心举办的诗歌舞蹈大赛上,娃娃的舞蹈节目得了特等奖。“这对孩子自己、对孩子的父母和我们都是一个极大的鼓励。让我们更加有信心把孩子培养成一个对社会、对国家有用的人。”娃娃奶奶说。
相比起娃娃来,5岁半的紫涵显得有些羞涩。紫涵不大愿意和陌生人交流,不管奶奶怎么叫她,都只是一个人坐在角
落里不吭声。但是,一看见舞蹈老师走进教室,小紫涵的脸上立刻明显地释放出喜悦的神情。随着舞蹈训练课的开始,紫涵好像变了一个人,一改平时的羞涩腼腆,在舞蹈老师的口令和音乐声中翩然起舞,挂满微笑的小脸上也开始灿烂起来。
艺术团里还有一名叫可可的孩子,舞蹈训练中显得两腿有些僵直,连简单的一些舞蹈动作都很难跟上节拍。但是舞蹈教师很耐心,她一边重复播放着音乐,一边缓缓拍着孩子的双腿,轻声鼓励。“孩子特别开朗坚强,她永远是开心的、微笑的。”北京市西城区残疾人青少儿艺术团负责人石苏告诉记者:“可可是个轮椅舞蹈的好苗子。”开朗的可可并不在乎自己的舞步是不是跟得上节拍。她很单纯地喜欢艺术团、喜欢跳舞、喜欢和小伙伴们在一起。
“孩子4岁时得了急性脊髓炎,当时全瘫,能恢复成现在这样已经是奇迹了。”可可的母亲疼爱地看着女儿:“我们都很喜欢这个艺术团,喜欢老师。我不想让孩子远离社会,艺术团让我和孩子感受到社会的关爱,特别温暖。”
编辑:于玮琳
关键词:残疾人青少儿艺术团 艺术 翅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