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要闻 要闻
北漂族谈人生:一辈子未必能买房 看看外面不后悔
“不是每个北漂族都想在北京安家立业”
“不是每个北漂族都想在北京安家立业。”这是冯科见到记者时说的第一句话。
冯科是今年刚毕业的大学生,初来北京,人生地不熟的他,一心想找便宜的房子。他在一家网站工作,6个月的实习期,每月只有1300元的工资,但倔强的他不想向父母伸手,“毕业了,再找他们要钱,怎么都张不开嘴!”于是他每天都计算着怎么吃住最省。最后,他在清华大学西边的水磨社区找到了一处可以跟人合租的房子,20平方米的房子,900元的月租,3个人平摊,“大家都是刚毕业的,虽说之前不认识,也算是同病相怜吧,忍忍就过去了!”
冯科居住的房子是平房,有点潮湿阴暗,周六在这里休息,日光灯白天一般也要亮着。屋子里的家具很简单,1张桌子,3张单人床。每次洗了衣服,都要晾晒到屋外。每到周末,冯科的一个娱乐活动是约上几个朋友到清华校园里找地儿打篮球。打完球,他经常光着膀子回到租住的地方,因为在球场附近的公共厕所里面,把衣服顺带着洗了。
工作还未转正的他,心里另有打算。冯科并不准备在北京长待,“这儿的房价太贵了,买不起房,娶媳妇也难啊!”冯科的打算是在北京工作两年,攒一笔钱,然后回河南老家考公务员,“这是我一直以来的梦想,基层公务员虽然辛苦,却很稳定,医疗、住房什么的都不愁。”在网站工作经常需要加班,过完整的周末几乎不可能,但他并不觉得累,回到住处上不了网,“有些时候我还宁愿加班呢,可以在单位上上网”。
在北京的经历让他看到了现实的残酷,“像我们这样的,在北京打拼一辈子也不见得能买得起一套房。趁着年轻,在外面闯一闯,看看外面的世界,至少将来不后悔。”大学毕业没有直接考公务员,他就是想让自己在外面多看看,多一些磨练,“走着走着也就成熟了,心也就沉淀下来了”。
“有独立洗手间可以洗澡已经很奢侈了”
顺着水磨社区旁边的地铁四号线一路往南,倒一号线,再换乘十号线转到亦庄线。从北京的西北角到东南端,跨过大半个北京,在亦庄桥站附近的大羊坊,也有和水磨社区一样的年轻人在北京的聚居地。
住在大兴大羊坊的方强今年7月正式成为北漂的一分子。
从大羊坊公交车停靠站旁边钻过一条栅栏,走过“城乡接合部”一样的小街,穿过一大片桌椅铺满路边的临时烧烤摊,方强回到了“家”,一栋看上去像是自建的四层小楼,每一层都密密麻麻地布满了长得一模一样的小单间,这里面有一间目前属于他。“这一条街基本上都是这样的房子,住的也都是和我一样的北漂”。
在平安银行上班的他,每天早上的“头等大事”就是尽快赶到家门口的公交站牌处等公交车,争取早点赶到公司上班。当看到他要乘坐的公交车开过来,一瞬间个子不高的他就被黑压压的一片人群挤在中间,然后“顺利”地上了车。
方强担负着公司贷款业务拓展的工作。每天从早上10点到下午5点,顶着大太阳在外面跑,还经常被保安拦在大楼外不让进去。“等到回家,估计晒得爸妈都不认识我了”。
曾经担任武汉某211高校某学院学生会主席的他从来没有想到,自己有一天会在地铁口囫囵吞枣般地吃个鸡蛋灌饼就当作午饭了。“其实,有些时候有饭吃都好了,经常忙到下午4点,还没空吃饭”。
每天晚上回到住处,方强第一件事就是“瘫”在床上,想要睡着却并不那么容易,烧烤摊上“五魁首,六六顺,七个巧”的划拳声会一直响到后半夜。一个月800元房租成为他在这里坚持的“唯一理由”。“要是在三环附近,撑死了只能租到一个床位,再难也要坚持下去啊”。
方强住的是一间不足10平方米的小单间。站在门口看到,房间里只有一张床,一张桌子,一把小电扇。一根细细的铁丝从房间这头拉到了那头,平时要穿的衣服一件件挂在上面,一些杂物被随意放在床上。“有独立洗手间可以洗澡已经很奢侈了。”打开单间里面的一个小门,方强一脸兴奋地指着说。
每天都过着同样的生活,身体超负荷运作,但方强却觉得:“日子过得充实,痛并快乐着。”在他看来,北京和其他城市相比“太不一样了”,有着许许多多不同的东西。“记得刚从火车站走出来的时候,自己差点想喊一嗓子。”对于这个城市,方强“期待了很久”。
在他看来,他的周围比他厉害的人太多了。“像和我住在一起的一些实习生有的是名牌大学毕业的,他们都这样,我有什么好抱怨的”。
“来北京就是一种锻炼,不管是做什么。说不定,今后某天北京某个小区房子的灯就是为我点亮的。”方强说。
“在北京经历的、学到的,都是能使我进步的”
对于林晓晓而言,从江西来北京闯荡不容易,在火车上甚至一度晕厥。
7月,林晓晓独自一人来到北京参加面试。“当时什么东西都没带,就担心过不了面试。”但没想到的是,没过几天,offer到手了。“没办法,只好从北京再回去拿行李”。
想着连忙赶回去的林晓晓连续两天没有吃一顿正常的饭。“随便吃个面包就糊弄过去了。”可是,一直低血糖的她差点被“糊弄”得回不了家。“就记得那个时候在火车上晕晕乎乎的,本来还以为是自己困了,没想到后来眼前一黑”。
“噗通”一声,林晓晓结结实实地倒在了车厢的地板上。“把周围的人都吓傻了。”坐在她旁边的一位乘客赶紧把她扶了起来,搀着她去了餐车坐下。旁边的一个女孩子递了一颗糖给她。林晓晓缓了10分钟,然后又站直了回到自己座位上。
“不敢跟家人说,也不敢跟朋友说,就怕他们担心。”有了第一次晕倒的经历,林晓晓“特怕自己一会又晕了”,不断地告诉自己要清醒,“那段时间真的是靠意志力撑下来的”。
后来她还是决定到北京工作。“这么好的机会实在舍不得放弃”。
刚到北京的时候,林晓晓和自己的同事住在公司附近的宾馆。“129块钱一晚,实在是住不下去了。”找房子成了她的头等大事。花了3天,终于在大羊坊安下了自己临时的家。
“从小到大没过过这么清苦的日子。住在这个又挤又潮的小屋子里,飞虫多得杀不完。”她说。
相比居住的环境,附近的治安更让这个从来没出过远门的女生害怕。“路上有的人有纹身,还会遇到打群架的情况。”每当遇到这种情况,林晓晓只能一路小跑。“到了晚上,还会有些外来务工的人直接在路边洗澡,都不敢走出来”。
但700元的房租让她在周围再也找不到比这更便宜的小单间了,房租成了她留在这里的原因。“说起来自己也是能挣钱的人了,所以不想拿家里的钱,要证明自己能养活自己。”林晓晓说。
“在你老家银行,行长学的,可能就是你这个小职员在北京学的。”银行的同事所说的一句话让她记到了现在。在她看来,这是她在北京坚持下去最重要的理由。
“穿高跟鞋四处跑,脚后跟都磨破了。”为了完成自己的业务,林晓晓只能咬牙坚持下去。每天这样跑下来,让她的脚后跟磨出了茧子。“这些困难也没什么,熬一熬也就过来了,人都要适应的嘛。”
最让林晓晓感到难受的是外出办公。“周六去一个偏远地区办业务,在烈日下走了一个小时,走到的时候整个人都要虚脱了,但是一到办公室就得立即‘满血复活’。”回家一照镜子,自己成了“黑脸包青天”。
在林晓晓眼中,在北京固然很累,但学到的都是货真价实的干货。在银行工作,学到的不仅是理财知识,更能及时了解当下金融政策走向。
“这里的人都很高大上,出国留学回来的一抓一把。”985高校出身的林晓晓也不禁感慨自己“土鳖”了。在她眼中,她能从身边任何一个人身上学到不同的东西。
“每个人都有理想,有抱负。既然选择做一个不一样的人,就要去努力,去拼搏,在北京经历的、学到的,都是能使我进步的。”在她看来,就算遇到再难的事情,坚持一下也就过来了。“最怕的就是你没坚持下去,最后后悔了”。记者 桂杰 实习生 吴雪阳 朱雨阳
(应被采访者要求,文中人物均为化名)
编辑:牟宗娜
关键词:北漂族 水磨社区 大羊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