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人物·生活>聚·焦点聚·焦点
商人郭敬明:将青春标准化
从商人到产品经理
郭敬明完成从自我表达到产品输出的转换是从做刊物开始的,但不管做怎样的产品升级,他都在坚持自己对于青春的解读。
郭敬明对青春族群的心态把握已经有许多年,他说:“每一代人,不管社会外界环境怎么变化,他们青春时期的迷惘和孤独,对友情、爱情的憧憬,对梦想的追求都是相通的,这些是青春的价值”。就像不管怎样的社会环境,年轻观众还是喜欢《暮光之城》这样的纯爱故事。
郭敬明看重大数据与精准数据的结合,在电影上映期间,郭敬明会关心电影的话题讨论度、百度指数,以及各个网站的点击排行。但他去不同城市做宣传的时候,也会戴着口罩、帽子进入电影院,“我想听观众的笑点和哭点在哪里,如果有精心布置的笑点,观众没有笑,那么我会在后面做改进。”
郭敬明非常清楚观众品味的复杂:“你没有办法同时满足所有的人,不能要求20岁的小姑娘和40岁的中年男性观众相同的审美,所以就服务好你的那群受众就好了,商业类型电影就是这样。”郭敬明希望未来能够像英国导演克里斯托弗·诺兰那样,实现艺术和商业的兼得,“但如果硬要选的话,我会选择商业的一端。”
他把自己的公司变成一家青春的工厂,把青春的精神内涵高度标准化,推出杂志、小说,绘本,并延伸至电影,就像台湾曾经的唱片工业流水线,签约各种风格的艺人,推出精准化生产的精神产品。
许多人对他的作品充满鄙夷,也依然有很多女孩儿在《小时代3.0刺金时代》的放映厅里流泪,一直等到最后“用我十年青春 赴你十年之约”的字幕出现。
批判郭敬明是一件很容易的事,难的是打败他。
在一次访谈节目上,窦文涛曾问郭敬明:“年轻人长大了怎么办?”他回答说:“不断会有新的年轻人进来,这就是市场。”
编辑:罗韦
关键词:郭敬明 青春 小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