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声·政情>观察 观察
聚焦大学生“考证热”:证考得越多,越好找工作?
被迫考证的“叛逆学生”
李航(化名)是广州一所高等职业学校模具专业大三的学生,在同学眼里,他一直是一个“离经叛道”的学生。“因为我经常做一些让他们意想不到的事情。”李航说。
9月11日,他发了一条微博,称自己被学校强制要求考数控证书。李航在微博中这样写道:“为什么学校强制要求每个学生都要考数控证书,300元的报名费对我来说已经是半个月的生活费,作为一个学生,不明白为什么学校会有这种霸王条款,不考就不能毕业。”学校的一位老师通过微博回应他说:“在目前,按照有关规定还是要按照要求去考。如果你有实际困难,就请你和机电学院领导报告一下,看看有没有更好的解决办法。”
为了不考证,李航在微博里还@了广州市教育局和广东省教育厅等官方机构。“我也没指望一定能得到解决,写写微博,心里的不满就发泄出来了。”李航深知,学校出面解决的可能性很低,但他还是希望能让学妹学弟们免受学校的强制。还有几天就要考试了,李航一点压力也没有。他说,这个证水分很大,过关率很高,还没考已经知道3个题目了,“这样的考试有什么意义?”
经过几年的学习,李航发现自己对做技工的兴趣并不大,毕业后不想从事技工工作,“相比对着一堆零件,我更擅长也更喜欢跟人打交道,做销售之类的”。
李航说,大一刚进校门时,老师就告诉大家,作为模具专业与制造的学生,需要有一个数控证书才能毕业。“说不上反感,但如果学校不强制的话肯定没人考。”李航说,对他们来说,这个证的作用并不大,毕业从事什么职业的都有,“就算有做技工的,也很少有人会干一辈子”。
在同学眼中,李航是“另类”的,大家都会做的事,他总是不屑于顾,而遇到这样大家不敢反抗的事情,他总是毫不犹豫。上大二时,李航在微博上向学校提议安装空调,最终得到了校方的回应,安装空调已在学校计划中。
大学期间的兼职,让他发展了自己的爱好,也发现了自己的优势。一直都喜欢跟人面对面交流的他,在学校附近的各大卖场做导购,几年下来,接触了形形色色的人,李航发现自己越来越爱这类工作。“我报错了专业,我更喜欢沟通协调类工作。”他说。
尽管在微博上叫闹了一番,可李航眼中没用的数控证书还得考,“我们真悲哀。”他说。
“超级学霸”的考证生活
陈乔(化名)是一所985高校的历史学专业学生,“超级学霸”是同学们对她的一致评价。
学习、读书几乎就是陈乔生活的全部。基地班的课程很多,每天上完课,别人都往宿舍走的时候,她仍然坚持在教学楼或图书馆继续坐上一小时,看看书,写作业。“一回宿舍就没有看书的心情了呀!我把手头的作业都处理完,回去就能放开了玩。”大家都在为第二天的课程熬夜赶作业时,她早已完成了。老师要求写英语作文时,大家的第一反应就是直接用谷歌翻译,而她总是去图书馆认真地一点点写完。到了期末,她的笔记总是被全班同学拿去复印,作为应考的复习资料。
上大二时,他和周围的同学一样,争相报名参加各类资格证考试,普通话等级考试、小语种培训班、市场营销证书……在她看来,“目前这种‘证书热’的局面一时也不能消退,多考一个证应该更有优势吧”。抱着这种想法,陈乔也准备考计算机二级。计算机等级证书中,二级比较难,过关率比较低。陈乔为此报了一个培训班,每周末上课。虽然上完一周的专业课很累,但一想到自己交了几百块钱,她每次都坚持去。陈乔和一个学姐约好了要相互监督,每周六早上,打电话提醒对方起床,然后一起去校外上课。计算机课很多涉及编程,作为一个文科生,陈乔没有相关基础,很难跟上老师的步伐,于是她就在上完课后拼命地做题,100多道题做了3遍。
为了考一个不知道将来有没有用的计算机二级证书,陈乔的生活变得机械起来。每天早上早早地起床,然后去图书馆做练习题,8点多上课的时候再匆匆赶往教室。每次她都把不懂的记录下来,利用课余时间找计算机专业的老乡辅导。
去年9月,陈乔顺利通过考试,拿到了计算机二级证书,“做了那么多遍题,终于还是没白做!”相比陈乔,很多考二级的学生只是报了名,听不懂编程课便就放弃了。
在刚结束的综合测评中,陈乔的综合测评成绩名列班级第一,“我还没想好去哪所大学上研呢,想到大城市闯闯!”陈乔说。
编辑:顾彩玉
关键词:大学生考证热 考证 大学生 证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