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寻医·问药>健康识堂健康识堂
不到1%公众掌握急救技能 专家呼吁把握“急救白金十分钟”
比例严重低于发达国家 专家呼吁普及自救互救常识 把握好“急救白金十分钟”
文/图 记者翁淑贤 通讯员胡琼珍
昨天上午,广州20家医院的急救演练体验摊位在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新住院部广场一字排开,向公众开展“急救白金十分钟——全国自救互救活动日”大众宣传培训活动,一位位医生在现场手把手传授公众急救技能。据悉,在发病或灾难发生的最初十分钟内,实施紧急救治非常关键。但调查显示,我国大城市急救体系反应多超过十分钟,而我国市民的急救知识与技能培训率不足1%,大大限制了院前急救的抢救成功率。
推迟1分钟抢救 死亡率上升3%
“在发病或灾难发生的最初十分钟内,实施紧急救治尤为关键。”昨日,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灾害医学委员会主任委员、珠江医院教授李奇林介绍,有数据统计,我国掌握心肺复苏技术的人不到1%,只有大城市某些人群可达到5~10%,国外25~70%相比差距很大。有的发达国家甚至超过60%,几乎每个家庭就有一人可以完成院前急救。
上海某区一项对12000名市民的调查显示,面临突发事件需安全急救时,74%的人选择报警,18.4%的人大声呼救,96.3%的市民把救人希望寄托在医生身上。
专家指出,急救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保存一个具有良好脑功能的成活体。在现场每推迟1分钟抢救,病人的死亡率就上升3%。
“因此,在意外发生时,现场十分钟内公众的自救与互救与专业救护同等重要。”李奇林提醒说,及时有效的现场自救互救是不可替代的独立救治环节,关系到病人的抢救成功率。
据珠江医院急救科主任蔡学全介绍,创伤流行病学调查显示,病人的死亡呈以下三个高峰分布:第一死亡高峰在发生事故后60分钟内,占创伤死亡的50%;第二死亡高峰出现在事故后2~4小时内,占创伤死亡的30%;第三死亡高峰出现在事故后1~4周,占创伤死亡的20%。抢救创伤后第一死亡高峰和第二死亡高峰内的危重病人对降低死亡率尤为关键。
“尤其是在前10分钟内,处理得当对抢救生命起着决定性作用。”蔡学全解释说,大量急救措施实践证明,4分钟内进行复苏者,有50%能被救活;4~6分钟开始进行复苏者,仅10%可以救活;超过6分钟者,存活率仅为4%;而10分钟以上开始复苏者,几乎无存活可能。所以有“急救白金十分钟”之说。
专家也指出,受交通状况影响,国内大城市急救中心人员到达现场平均为12分钟左右。期间,公众应展开有效的自救互救,而不是空等救护车到来。
编辑:于玮琳
关键词:急救 急救技能 白金十分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