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国企·民企>财·知道财·知道
“存款15年首降”是一出苦肉计
一个对策
挤走高息存款 转为理财产品
风声紧,银行宁愿存款减少,也不愿撞在“严查严打”的“枪口”上。 “如果你恨一家银行,就在每月最后一天给她存钱”,这是网络上,针对银行被银监会上了一道“月末存款偏离度不得超过3%”紧箍咒之后的调侃。
“某些银行今年的策略是挤掉水分,所以它的财报会看起来‘流失’了大量存款,而银行业整体而言,减少的那部分存款,正是银行自己努力挤掉的存款,尤其是需要支付高息的部分。”一位银行高管告诉《国际金融报》记者。尽管,银行存款减少是大势所趋,但需要特别注意的是,银行自己也是推动存款减少的主要力量。
或者,银行主动将存款转为理财产品。某股份制银行人士透露,上月末该行总行向分行曾下发严厉通知,要求严控季末存款增长,否则则追究分行行长的责任,“当时各分行行长压力肯定很大,不但不敢主动去拉存款,而且尽量要求客户不要在季末存入大额存款,如果非要存入,则建议他们通过买理财产品的方式来变通”。
“很难想象银行业者在9月的中下旬里到底有多窘迫,但严厉的存款偏离度考核新规在一夜之间就得到了坚定执行,他们行动的态度与结果应该会让监管层比较满意。”媒体评论称。
禁止“冲时点”的文件明确禁止8种拉存款的手段,对于月末存款偏离度超过3%的银行,银监会规定,自下月起连续暂停准入事项3个月以上;对于一年之内月末存款偏离度两次超过3%的银行,适当降低其年度监管评级。对于月末存款偏离度超过4%的银行,将面临更严重的惩罚。
在铁腕的行政压力之下,该行有效地实现了季末存款规模的环比下降,成功地实现了日均存款的健康增长。“起码,存款偏离度这个指标是达到了”。
一出苦肉计
央行有要求 地方也有要求
央行的要求算是达到了,但商业银行的苦衷被放大了——存款规模的下降,直接将银行逼向了存贷比上限。
截至2014年9月末,建行、交行存贷比分别为72.02%、73.92%,逼近75%监管上限。存贷比即银行贷款总额/存款总额,商业银行是以盈利为目的,就会想法提高存贷比例,因为存款需要银行支付利息,如果一家银行的存款很多,贷款很少,就意味着它成本高,而收入少,银行的盈利能力就较差。根据《商业银行法》相关规定,目前商业银行存贷比限定在75%以内,以保证银行不会过度放贷引发金融危机。
于是问题环环相扣:为了避免银行应付“存贷比”而“冲时点”揽储,银监会规定了“存款偏离度”,而为了应付“存款偏离度”,银行要求取消存贷比。
其实取消存贷比限制的呼声由来已久。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在2014年4月的首席经济学家论坛上,就强调了存贷比的诸多弊端,甚至损伤实体经济。由于商业银行贷款投放依然受到贷款/存款不得超过75%的限制,所以为了能贷出去更多款,银行必须在财务报表上,展现出足够多的存款。
中行原副行长王永利也指出,商业银行存款冲时点的目的是保贷款的较高增长,特别是作为上市公司的银行,按照规定需要每个季度披露一次信息,因此银行在季末冲时点,而非每个月末都冲时点。
那么,取消存贷比就能解决问题吗?会否摁下葫芦浮起瓢?
“银行业毕竟是国有为主,监管部门与银行之间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相互配合。银监会对银行的各种监管,只能是行政上补缺补漏,无法根本上解决,容易出现换汤不换药的情况,这是体制本身决定的。”某经济学家告诉《国际金融报》记者。
某银行负责贷款的客户经理告诉《国际金融报》记者,“我不愿意放松存贷比,慢慢就成次贷危机了,很多银行会爆掉,而且存款少了,也做不好贷款。”
他解释说,“取消存贷比,存款就会流到理财产品,因为银行没有了吸收存款的法定约束力。而只有扩大存款规模,才能多放贷款,一旦存款流向理财产品,企业贷款的代价就会更高。” 这就解释了,为什么存款减少万亿,银行总资产却没有太大变化,减少的存款很大程度被变成了理财产品,或者说是沈建光所指的影子银行系统。
因此,在银监会明确禁止的手段中,银监会也特地强调,“禁止通过理财产品倒存。理财产品期限结构设计不合理,发行和到期时间集中于每月下旬,于月末、季末等关键时点将理财资金转为存款”。
该客户经理说,取消存贷比其实对理财客户也不利。“没有存贷比限制,银行就发收益低的理财。你看看五大行邮储行的理财,比股份行小城商行的至少0.3%至1%左右。因为他们存款多,邮政储蓄银行存贷比20%不到,五大行60%至70%,股份行小城商行70%左右。”
业内人士认为,存贷比已经渐渐在失去真实反映银行流动性风险等作用。然而,银监会副主席王兆星近日在署名文章《我国银行流动性监管制度变革——银行监管改革探索之四》中表示,存贷比并不是一个完全意义上的流动性指标,因而存贷比的存废问题不是一个流动性管理问题,而是信贷管理问题。
沈建光也告诉记者,“在取消存贷比之前,必须将影子银行的监管进一步落实,因为一旦商业银行不受存款与贷款比例的约束,流向影子银行的资金可能进一步增加,放贷、吸收资金的风险都将加大。”
正如沈建光担忧的,王兆星也表示,取消信贷比首先需要回答3个问题:包括放弃存贷比监管后,资本等监管指标和商业银行自我约束机制,能否有效约束信贷扩张?是否允许不同业务模式的商业银行存在和鼓励市场细分?新的流动性指标,如净稳定资金比例能否有效填补取消存贷比指标后留下的空白?
王兆星认为,如果对这3个问题都能得出肯定的答案,才可以放弃将存贷比作为“监管指标”,而遵循国际惯例将其列为“监测指标”,进一步放松管制,释放金融活力。
沈建光说只要管理好了影子银行,取消存贷比就不需要过分担忧,“目前已经放松了存贷比,而取消存贷比需要修改《商业银行法》,2015年应该会通过实施。由于商业银行存款入库央行的比例是20%,所以存贷比最高也不会超过80%。”
编辑:罗韦
关键词:存款 银行 存款15年首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