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收藏·鉴宝>资讯资讯
出土女俑揭示武则天时期肥胖美并不一定盛行
黄釉陶双髻捧唾盂侍女俑唐代高30厘米 洛阳出土,河南博物院旧藏。
黄釉陶女俑,唐代,高24厘米,河南博物院征集。
黄釉陶刀髻女俑,唐代,高39厘米,1931年河南省洛阳出土。来源:中国文物网
12月21日,由范冰冰、张丰毅、李治廷等主演的电视剧《武媚娘传奇》在湖南卫视开播,首播收视率便破2,创收视纪录,排在同时段节目第一位。尽力为《武则天》制造新闻点的范冰冰,还当众回应张丰毅吐槽她60公斤抱不动一事,澄清自己在家称真的只有56.9KG,并表示“武则天嘛,唐朝女要肥美一点好,肥也没关系,美就行了!”看来饰演武则天还真是特别符合“范小胖”的口味。
在大家的印象里,一提起唐朝女性,大家脑海里浮出的形象大多是雍容、华贵、丰满,但实际情况是否如此呢?我们是否能从出土的唐代女俑中管窥一二呢?我们来听听专家怎么说。
陶彩绘女俑,唐,高30.5cm,宽8.5cm。陶彩绘女俑,唐,高30.5cm,宽8.5cm。现藏故宫博物院。女俑头戴高冠,前面略折起,呈三角状,上部高起,颇似僧人的喇叭帽。冠下有巾,垂至肩部,其很可能源自异域。女俑双目微合,直鼻,小口,上身穿窄袖对襟短襦衫,下为竖条纹长裙,裙腰及胸,向外翻折,双手交于胸下。此作品人物五官精致,气质恬静。
古陶瓷藏家母智德表示,需要特别强调的是,由于某些人长期以来的偏执与误导,致使许多人一旦谈到唐代人物俑时,头脑里便会立即出现“唐代以胖为美”,故唐代的人物俑(特别是女俑)都是体态臃肿、脸胖腰肥的错误印象。不仅给唐俑的鉴定工作造成了混乱,更使不少藏友失去了宝贵的收藏机会。
唐 双髻、高髻陶女俑唐,双髻、高髻陶女俑,唐,高31.4厘米、31.6厘米,现藏中国国家博物馆。
双髻女俑身着圆领袒胸窄袖衫,没有开襟,为袒胸贯头式。高髻女俑身着窄袖短襦和曳地长裙,腰系长带,肩披巾帛。唐前期女子服装仍沿袭隋朝装束,衣衫短窄,下至腰部或脐部;裙形瘦长,其腰高及胸部,下可曳地,反映这一时期女子尚清秀的社会审美意识。窄袖流行是受西域文化影响而形成的习俗。至盛唐时期,衫袖逐渐加宽,女子着装风格开始发生变化。唐代女子的发髻形式丰富多彩,难以一一名状。当时的贵族妇女多戴假髻,式样繁复。初唐髻式较低小、质朴;盛唐崇好高髻,花冠流行;中晚唐时期,发髻高耸,并多插簪、钗、花梳以为装饰,雍容华贵。
北京工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唐代陶俑》指出,唐代陶俑,从整体风格上有早晚之别。初唐的陶俑有素陶俑、彩绘陶俑和釉陶俑,以后者为少。制作技术不断提高,写实风格日益明显。人物面部稍瘦,身体颀长,女俑清秀婀娜、苗条雅致。盛唐的陶俑仍有素陶和釉陶,而以彩陶为主,三彩陶俑的出现,更增添了生机与色彩。三彩俑与彩绘俑为这一时期所崇尚,成为墓葬明器的主流。人物体态丰硕,饱满雄浑,女俑尤显富态丰满。中唐以后受政治经济因素影响,各种陶俑相对减少,但丰艳肥硕的风格尚存。到晚唐,社会动荡,经济凋敝,唐俑的种类和数量锐减,俑体变小,制作粗劣,逐渐走向衰落。
唐,彩绘双环望仙髻女舞俑唐,彩绘双环望仙髻女舞俑,1985年陕西长武县枣元乡郭村出土,现藏陕西历史博物馆。
女俑身材颀长,削肩蜂腰,头梳双鬟望仙髻,柳眉凤目,高鼻朱唇,颈戴项链。身穿阔袖襦,外罩贡领翘肩半臂,下着曳地长裙,前腰佩绣花蔽膝,臂饰钏镯,双手抬举至胸前,食指伸出,神态虔诚。雕塑家捕捉住了她飞舞游移之中静止的一瞬间加以雕刻,达到了气韵生动的意境,以形写神,神形兼备,是研究唐代舞蹈艺术和服饰文化的重要资料。女俑以朱红点唇,白粉涂面,色彩稳定沉着、疏淡自然,衣褶的线条既有雕塑的立体感,又有绘画的平面效果,流动的线条贯通衣裙,使女舞俑呈现出飘逸流畅的气势,如音乐一般富有节奏感,极具东方女性的神韵。
学者王仁波曾在《隋唐墓葬雕塑》一文里表示,根据田野考古工作的资料,隋唐时期墓葬内陶俑作品的发展、演变,大致可以分为四个时期:一、隋至唐高宗时期(589-683年),题材内容上突出表现墓主人的出行仪仗,以牛车为主的仪仗俑群最为流行;质地多为红陶,人物体态清瘦修长,不很生动,依然保留了北朝以来陶俑的一些特点;二、武则天至唐中宗时期(684-709年),仪仗俑群继续流行,但牛车逐渐为乘马所取代,形成以立马为主体的仪仗陶群,胡俑数量大增。制作材料由红陶发展为丰富多彩的釉陶。体形渐大,风格趋向奢华。人物造型匀称,体态生动。三彩女俑身材苗条,衣服紧窄;三、睿宗至肃宗时期(711-779年),题材内容由注重出行仪仗转为注重家居生活,僮仆俑和元宝假山、明器等流行,声音仪仗气势减弱。人物形象丰满,躯体肥硕,神态生动;四、德宗至唐末(708-907年),厚葬成风。元和(806-820)年间以后,一般墓中陶俑数量减少,金属俑增多,木俑又开始流行。人物造型丰肥臃肿,失去早期风韵。

中国国家博物馆的赵永认为,唐代女俑的时代特征比较明显,7世纪中叶以前,即唐高祖到唐高宗前期,女俑的身材修长,人体比例比较适当。面部清秀,身着简单上衣和长裙,裙上常饰以条纹,狭窄的胡服也较多见。女俑头部发髻挽起,式样较多。7世纪后期到8世纪初,即唐高宗后期至睿宗时期,女俑的服饰开始宽大,显得身材丰腴。发式多高髻,式样更多。8世纪中期以后,即唐玄宗以后,人物变胖,面目生动,唐玄宗开元时期以丰满为美,天宝时则略显臃肿。
赵永称,与古代大多数时期人们追求苗条、纤细甚至病态的美不同,唐人有着非常积极的审美观。不管是唐初的娴雅,盛唐的丰丽,再晚些的舒展,无不蕴含着健康爽朗的气质。现在保存的唐代女俑,每一类作品的姿态、动作都表现出特定的思想情绪,毫无呆滞之感。她们的个性及表现来自唐朝生活的自然之态,朴实真切,各具神韵。唐俑的体态、服饰也传达出不同时期人的思想观念、审美情趣,而这种风格、神韵与社会生活紧密相连,也反映出审美观念的变化。
编辑:邢贺扬
关键词:陶俑 女俑 唐代


中国制造助力孟加拉国首条河底隧道项目
澳大利亚猪肉产业协会官员看好进博会机遇
联合国官员说叙利亚约1170万人需要人道主义援助
伊朗外长扎里夫宣布辞职
中国南极中山站迎来建站30周年
联合国特使赴也门斡旋荷台达撤军事宜
以色列前能源部长因从事间谍活动被判11年监禁
故宫博物院建院94年来首开夜场举办“灯会”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