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要闻>天下 天下
法国巴黎杂志社遇袭12人身亡 枪手点名射杀多名记者
原标题:法国杂志社遇袭12人身亡 枪手点名射杀多名记者
两名枪手在街头与警方枪战。
枪击案现场示意图
枪战后警车上布满弹痕。
法国总统奥朗德到达事发地点。
法国巴黎《沙尔利周刊》杂志社7日遭一伙武装人员持冲锋枪和火箭炮袭击,导致包括周刊主编在内的至少12人死亡,多人受伤。警方说,武装人员已逃离现场,目前尚不清楚他们的身份。事发后,法国总统弗朗索瓦·奥朗德赶往现场,把这起事件定性为恐怖袭击。这是法国本土40年来遭遇的死亡人数最多的恐怖袭击。法国政府随后把巴黎地区安全警戒提升至最高级别。目前,尚无任何组织宣称对该事件负责。2011年该杂志也曾因刊登内容招致宗教人士不满遭炸弹袭击。
“毫无疑问,这是一起恐怖袭击”
法国检方调查人员说,袭击事件已造成12人死亡。警方发言人孔滕托说,有10人在这起事件中受伤。根据他的描述,事发现场如同“大屠杀”场面。
了解事件调查的消息人士告诉法新社记者,两名男子当天手持冲锋枪和火箭炮闯入位于市中心的《沙尔利周刊》杂志社总部,并与警察交火。这名消息人士说,武装人员劫持了一辆轿车,在逃离时还撞倒一名行人。
事发后,奥朗德赶往现场,并把这起事件定性为恐怖袭击。他对在场媒体记者说:“毫无疑问,这是一起恐怖袭击。”
正在抓捕逃逸的武装分子
法国总统奥朗德说,法国近几周已经挫败了几起恐怖袭击图谋,法国将加强警戒,防止此类袭击再次发生。奥朗德还呼吁全国团结一致,并要求保护所有可能遭受类似袭击的地点。当地时间14时,法国政府在爱丽舍宫总统府召开部长级会议。
一名法国警官在接受法国电视台采访时说,警方正在抓捕逃逸的武装分子。目前巴黎安全警戒级别已经提升至最高。法国总理府说,最高反恐级别将扩大至巴黎大区范围,安全机构将加大对新闻机构、大型商场、交通车站和宗教场所的保护力度。
英国首相卡梅伦在社交网站上谴责这一袭击事件“令人愤慨”,表示英国人民将和法国人民并肩作战,打击恐怖主义。 据新华社
现场还原
一场“致命”的会议
1月7日是《沙尔利周刊》的例会日。上午,几乎所有重要的编辑和漫画家们齐聚在杂志社,谁也未曾想到,一场屠杀随后来临。
点名射杀记者
因为最近收到了针对杂志社的威胁,几周以来,杂志社增加了守卫力量。但袭击者的到来却始料未及。
约11点半时,几名持枪的暴徒冲进大楼,“见人就开枪”,法国警方发言人孔滕托在事后表示这是一起“屠杀”。
几名目击者称,袭击者十分熟练和镇定,他们点了几个特定记者的名,然后将其射杀。目击者拍摄的视频片段则显示,袭击者非常“珍惜”子弹,他们瞄准目标,两枪毙命。
“我们先是听到大街上有人喊叫,”一名叫布林格的记者,是幸存者之一,他供职于大楼内的另外一家媒体。他说,“我们看到几个蒙着黑色头巾的枪手,拿着卡拉什尼科夫冲锋枪进入了大楼。我们赶紧报警。几分钟后,我们就听到了密集且激烈的枪声。我们赶紧往楼上跑,跑上了屋顶。”
很多人跑上屋顶得以从这场屠杀之中幸存。
《沙尔利周刊》的漫画家科琳娜因为去送女儿上幼儿园而晚来了一会儿,她到了之后,正好遇到了袭击者,她躲在桌子下面躲过了一劫。“袭击者说着非常流利的法语,他们说他们属于基地组织。”科琳娜回忆到。一名目击者表示,他听到袭击者大喊“我们已经替先知穆罕默德报了仇。”
街头枪战
大楼内的枪案发生后,3个警察骑着自行车赶来。
“大约10分钟之后,我们就看到两个拿枪的男人跑到了大街上。3个警察骑着自行车来了……”布林格回忆到,枪手和警察在大街上交火,而大街上的枪声,“比大楼里的枪声还多。”布林格说,之后暴徒坐了一辆汽车逃走。
有目击者看到一名警察倒在了路中间的血泊之中,生死未卜。随后不久,警方发言人也证实,遇害者中包括数名警察。
劫车逃跑
孔滕托表示,有3名枪手坐进了一辆雪铁龙车,车内加上司机有四人,他们向巴黎东北部方向的庞坦门逃去,在那里丢掉了第一辆车,劫持了第二辆车,并将司机拽出车外扔在路上。
截至当天下午,袭击者仍然在逃。目前法方已经部署大量警力和士兵搜寻袭击者下落。
而遇袭大楼周围的建筑都封闭起来,几百米处的一辆警察,防弹玻璃上千疮百孔,全是弹痕。(高美)
漫画“太讽刺” 曾遭燃烧弹袭击
位于巴黎11区的《沙尔利周刊》创建于1970年,是一本以讽刺见长的漫画杂志,2012年在法国发行量已达4.5万份,常因涉及政治和宗教的内容而引发争议。
内容
总统也是被讽刺对象
《沙尔利周刊》的讽刺漫画无所不包,总统奥朗德、前总统萨科齐都曾是他们的讽刺对象,但《沙尔利周刊》引发争议最多的,还是其讽刺穆斯林的漫画。在此次恐怖袭击之前,《沙尔利周刊》已因为讽刺穆斯林而遭遇网站被黑、燃烧弹袭击等。
影响
曾致法国驻20国使领馆关闭
在2006年和2011年,《沙尔利周刊》曾多次刊登讽刺穆罕默德的漫画,引发了巴黎大清真寺和法国伊斯兰组织联盟的抗议。2011年11月,该周刊刊登了一幅取笑伊斯兰法典的漫画,封面上写着“客座编辑穆罕默德”。第二天,位于巴黎的办公室就遭到了燃烧弹袭击,网站被黑,员工受到死亡威胁。不过这并没有让他们“退步”。《沙尔利周刊》很快就出版了新的杂志,头版是一个大胡子的穆斯林和一个男子接吻,男子穿着黑色T恤,上面写着“沙尔利周刊”,标题叫作《爱强于恨》。
2012年,《沙尔利周刊》又引发了轩然大波。当年因为一部涉嫌亵渎伊斯兰教先知穆罕默德的电影在美国上映,全球众多穆斯林国家掀起了抗议浪潮。然而就在大家神经都极度紧张的时刻,9月19日,他们在头版和内页刊登了影射伊斯兰教先知穆罕默德的讽刺漫画,当天上午刊物就被抢售一空,大卖7.5万份。这一刊物却导致法国政府不得不在21日暂时关闭了20国的使领馆以防不测。
争议
为言论自由还是为销量炒作?
法国媒体有讽刺时政的传统,著名的《鸭鸣报》也因经常将政治人物作为调侃对象多次被告上法庭。不过《沙尔利周刊》的做法更为大胆。2012年9月19日的刊物出版当天,媒体纷纷向法国人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你是否认同《沙尔利周刊》的做法?
支持的人说,法国是一个言论自由的国家,在言论自由上不能打折扣。
但法国外交部长法比尤斯则表示,其做法好比火上浇油。法比尤斯强调言论自由至关重要,但如果被看成是故意挑衅,那就缺乏责任感了。
时任法国总理埃罗则认为,什么事情过火就欠妥。他说,法国是一个言论自由的国家,幽默也有它的自由空间,“如果有人感到他们的信仰受到了侵害,认为有超越法律界限的行为,可以诉诸法院裁决。”
《沙尔利周刊》的做法,不乏被批评是为增加销量,杂志刊登涉及宗教题材的讽刺漫画常会热卖。
在德国,讽刺杂志《泰坦尼克号》也是常常因为讽刺过头而官司缠身,被诉上法庭。
2012年的7月号,该杂志刊登了讽刺教皇本笃十六世的内容,杂志的发行量因此增长了70%。该杂志的做法引起许多天主教徒强烈的不满。教皇本笃十六世也感到他的私人权利遭到损害,把这份杂志告上了法庭。
《泰坦尼克号》创刊30年来,曾经多次遭禁,诉讼缠身。讽刺杂志与言论自由之间的边界到底在哪里,也一直是一个争论不休的议题。(高美)
编辑:牟宗娜
关键词:法国杂志社遇袭 巴黎杂志社遇袭 点名射杀记者 沙尔利周刊 恐怖袭击






球迷风暴
毕业啦
斯里兰卡“螃蟹部长”的美食故事
格鲁吉亚新总理和内阁赢得议会信任投票
美商务部批准首批钢铁产品“232”关税豁免申请
联合国总部举行“国际瑜伽日”活动
中国美食节在特拉维夫举行
匈牙利国会通过“阻止索罗斯”法案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