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协·协商>最政协 最政协
南京政协打造智慧政协 多献管用之策
液晶屏取代印刷本,走进协商议政“云”时代
打造智慧政协,就像物流一样,一是要有“货”——睿智思想和真知灼见;二是要有“送货渠道”——云时代的互联网。
去年初召开的市政协十三届二次全会上,敏锐的参会记者发现了一个新现象,委员座位前厚厚一大堆材料不见了,人手一部轻巧掌上平板电脑。桌上只有一张如何使用“政协PAD”的操作指南,委员们直接通过PAD浏览会议内容。用市政协委员傅九梅的话说,在这场液晶屏取代印刷本、网络“菜鸟”变身“达人”的变革中,政协委员从过去一年开一次全会,变成365天随时随地都要参政议政,“感到肩上一份沉甸甸的压力和责任。”
“政协要跟得上高度发展的互联网时代,走进更加开放透明的时代。政协工作要以公开为原则,以不公开为例外,主动展示履职情况,通过公开透明推动委员积极履职。”新一届市政协成立伊始提出的打造智慧政协、走进协商议政“云”时代的思路,去年有了升级版本。
记者登录“南京政协”网站首页,“南京市政协信息平台”中设有“政协会议”、“提案建议”、“社情民意”、“委员之家”、“委员主页”、“委员邮箱”、“委员沙龙”、“委员相册”等板块。市政协委员吴先斌一边用手机演示,一边说,点击进入自己的移动客户终端,便可实现会议文件浏览以及提案提交,还能及时查看自己提交的社情民意是否被采用、是否有领导批示等情况。
目前,522名市政协委员,在市政协网站上都有个人主页,每个委员任职期间提交的提案、反映的社情民意、参加的调研视察和各类活动都在这个网页上全面反映出来。
“网络参政接地气,时效性强”、“不绕弯子,一针见血,言词犀利”,市政协委员、南京财经大学教授尚卫平这样评价微博建议。市政协委员、东南大学教授许苏明认为,过去领导意识、学者见识、百姓认识没有结合起来,现在把微博微信纳入政协议政,是一种有益的尝试和探索。去年5月,市政协委员微信平台交流圈建立,短短一个多月的时间,微信交流圈发言总数952条,回复总数4262条。
记者采访获悉,如今市政协提案工作和社情民意工作也实现全程信息化,通过提案网上交办、承办、签收、督办,承办单位通过网络进行答复,委员对提案办理结果进行网上评议等。开设“意见反映直通车”,向全市群众收集社情民意线索,及时捕捉原生态的社情民意,吸收网络舆情中的合理意见、建议。利用信息的可交互性,拓展政协民主协商的广度和深度,实现委员与人民群众的亲密接触。(本报记者 吕宁丰 本报实习生 赵修丽 本报通讯员 徐继昌)
编辑:薛鑫
关键词:市政协 政协 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