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社情·民意>乐观社会 乐观社会
村妇十年如一日敬老助残 老人喊她“爱心妈妈”
山坳上的哭声
2003年春,唐翠玉搬到个六屯与丈夫一起生活,并开起了代销店。
在迎来送往的闲聊中,她了解到:本村及周边村屯,伤残、孤寡和精神失常的老人比较多。特别是学校对面山坳上的丹旧屯只住着一户人家——70多岁的韦庆禄夫妇。儿子死于矿难,儿媳改嫁他乡,两老终日以泪洗面。
深夜,想到山坳那边痛彻心扉的哭声,唐翠玉难以入眠。从此,她成为这个苦难家庭的“常客”,不光送去粮食、衣物、油盐,更送去一个热心人的温暖和慰藉。
力下屯50多岁的堂兄弟黄善芬和黄善生,患有间歇性精神分裂症,常年不换衣服,发出难闻的异味,村民不敢接近。唐翠玉却一视同仁,主动帮他们洗衣服、剪头发,有时他们病情发作,她总会马上租车送住医院救治。
从这个屯到那个屯,唐翠玉忙不停。寒来暑往,帮助过的人越来越多,“爱心妈妈”的称号不胫而走。
2008年,唐翠玉和丈夫贷款在学校旁边建起楼房,小卖部升级为小超市,收入逐年上升。但与此同时,她所帮扶的孤寡老人都已老态龙钟,多病缠身。她觉得自己也渐入“老”境,且伤病折磨,照料孤寡老人越发不便。如何继续下去?
“要让孤寡老人安度晚年,必须有个温暖的家。要方便照顾,就要集中起来扶养。”这一闪念,犹如冥冥之中划过一道弧光:不如办个“养老院”!
唐翠玉说干就干。借钱,换地,租用钩机、铲车推平山坡,找人盖房……2013年5月,小超市后面的坡地变成了平整的小院,二层小楼拔地而起。
最早动迁对象是韦庆禄夫妇。两位老人十几年没下过山,为防止跌跤,唐翠玉提前几天带着两个女儿沿途清除杂草。她以带伤之身跪在石径上,顶着酷暑用镰刀慢慢割,硬是以惊人毅力扫除一公里多的障碍。8月18日,她戴上宽厚的护腰带,拄拐上山。众乡亲轮流搀扶,终于把韦庆禄夫妇从山里搬迁出来。
随后,村里越来越多的病残孤寡老人陆续住进小院,像散落在各个角落的秋叶逐渐聚拢在一起。
欧美娥就是其中之一。老伴因病瘫痪,只能爬着走,躺在阴暗潮湿的地板上,去世前交代:“别忘记‘爱心妈妈’,去找她吧。”2014年农历正月,办完老伴丧事的欧奶奶搬到这里。扒开老人的垢发,头皮上长满了脓疮,唐翠玉一遍遍帮着清洗轻揉。感受久违的温存,老人竟笑着笑着就流下泪来。
从前长期过着鳏寡孤独的生活,心里早已一片漆黑;如今有了一个大家庭,一起吃饭,一起聊天,相互扶助,老人们尽情享受着难得的幸福时光。
“死而无憾”
为了给老人办五保或低保手续,唐翠玉跑民政,跑公安,跑卫生,跑乡镇,几乎成了社保“百事通”。
手续办成了,老人每个月都能领到一些生活补助金。可唐翠玉“一分钱都不拿,让老人们自己保管存折”。老人的吃穿水电等支出通通落在她身上,压力越来越大。
年过八旬的父亲支持女儿做善事,特地送来11头种猪。为了多挣钱,唐翠玉在大山里养了一群猪牛羊,因缺人手,只能放养。有次丢失一头牛,好几天才找到。牛竟被卡在石头缝里活活饿死,让她心疼不已。
大化残联得知唐翠玉的事迹后,不仅为病残老人补办残疾证,赠送多部轮椅,还借助现有政策给予力所能及的支持:2013年居家托养有100个指标,分给唐10个,每人1000元;重度二级以上残疾人,每人每年护理补贴360元;精神病人每年补助4000元;新农合方面,重度残疾二级以上个人缴纳部分由县里代缴……
当地一个由在校大学生和高中生组成的爱心组织——“绿叶爱心行动团”,也送来了洗衣机、衣柜、运动器材,并聘请一位工友,专为老人做饭、擦身、理发、洗衣服等。
日子过得充实而平稳。2014年5月初,唐翠玉突然接到通知:“你被评为全国助残先进个人,准备去北京领奖!”
她简直不敢相信,直到收到有关部门发来订好机票的短信,才敢把这个消息告诉家人。全家人忐忑又兴奋地谈论着。唐翠玉开玩笑说:“从没坐过飞机,会不会掉下来啊?”老父亲抬高嗓门说:“那也死而无憾了。”
5月16日上午9时许,唐翠玉与其他受表彰代表一起进入人民大会堂北大厅,等候国家领导人接见。坐轮椅的她位于第一排靠门口第二个,刚落座,如雷般的掌声就响了起来,还没来得及反应,一双宽厚温暖的大手已伸到面前。啊,是习总书记!
这一瞬间被新闻联播的镜头捕捉到,并永远定格,被她打印成照片挂在自家墙上。
编辑:王沥慷
关键词:村妇 十年如一日 敬老助残 爱心妈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