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社情·民意>画里有话 画里有话

《大变局之梦回甲午》在京首映获好评

2015年02月02日 09:33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两世情缘话甲午 国富强军中国梦

 

0K2A8647 - 复件(2)_副本

 

  一块龙佩,记载着两世的爱情;两个甲子,激发着五代中国人的强国之梦。在纪念甲午战争一百二十周年的特殊日子里,相关影视作品不少,但《梦回甲午》的编剧独辟蹊径,与众不同,特色显明,拨开历史浓雾,讲述了两世缠绵凄美的爱情故事。国家和个人、民族与家庭,就这样紧密结合在一起。

  一位来自蒙古科尔沁草原的格格云娜,成吉思汗嫡裔策凌的后人,高贵美丽,大胆泼辣,青春靓丽,骑着枣红马,飘逸着少女特有的灵气,风华绝代。在前往京西千年古刹潭柘寺的途中,巧遇一位骑着白马、英气逼人的少年贝勒溥远。溥远留学归来,开明大胆,朝气蓬发,高贵而又备受尊崇。两人一见倾心,策马同行,玉兰盛开,清香飘荡,在宁静而又古朴的西山圣地,花前柳下,互赠信物,私定终身,海誓山盟。但是,这份苍狼白鹿般唯美至极而又惊世骇俗的爱情,却发生在120年前那场“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之时:晚清政府贪污盛行,改革乏术,而东瀛日本则虎视眈眈,大清帝国早已是大雨欲来风满楼。

  新婚不久,溥远就奔赴千里之外的甲午战场,一去不复返,留下云娜孤儿寡母,乱世飘零,东望大海,无声哽咽,泪流满面。在与日本甲午海战中,中国一败涂地。国家如此,爱情也只得以悲痛凄苦的结局落幕,徒留爱人老去,让人扼腕叹息。

  命运的车轮并不会因此停留。转过了两个甲子,又到了2014年甲午年。九月,一位年轻的女孩江海心,受祖母的教导和影响,来到辽宁丹东大鹿岛,面对碧海蓝天,支起画板。白色的海鸥在天空盘旋,轻盈如风雪,迅捷如精灵;海风阵阵,海潮涌来,泛起一簇簇白色的浪花,层层叠叠,前仆后继。良时美景,掩盖不了一百二十年前曾饱受的苦难;细沙白浪,诉说着那场惨烈的黄海大战。就在这片大海之上,北洋水师将士们义无反顾奋勇牺牲,用一条条鲜活的生命谱写出一曲慷慨悲歌!这片北方的海,是中国先烈们用生命和鲜血浸泡了两个甲子的海,是血性而不屈的海,是坚韧而伟岸的海,是记载着中华民族屈辱而英雄的海。海心用自己的画笔,勾勒出了一百二十年前甲午风雨飘摇的家国梦,也画出了今天海上新丝路时代劈波斩浪的强军梦。

  一百二十年前,云娜赠给溥远的龙佩,在其后两个甲子又重新面世,点燃了现代两个青年人的爱情。青年画家江海心偶见龙佩,唤起了一百二十年前的回忆,揭开了甲午海战后溥远失踪之谜。虽然北洋水师全军覆没,溥远却在海战中幸存下来,因奋勇杀敌,被朝廷授予“巴图鲁”称号。他知耻奋勇,严厉斥责腐朽无能的守旧大臣内斗不择手段,外斗贪生怕死,提出要改革政府、训练新军、富国强军的主张,由此激怒了守旧势力,被刺客暗杀于东海之滨。一家姓叶的渔民埋葬了溥远的尸体,留下了这个记载着国恨家仇的龙佩。叶家以祖先的规矩,年年祭拜。这位大清晚期的巴图鲁,凭一己之力没有改变大局,但他却用生命践行了拿破仑的名言:人生的光荣,不在于永不言败,而在于能够屡仆屡起!

  这是一个民族最宝贵的血性,也是一个军人最需要的血性!

  今逢甲午,外患犹存。当年北洋海军旗舰定远号,被日军打捞起来之后,建造了一个“定远馆”,宣示日军战功。用铁甲做的大门上,还有一个当年海战中被炮弹击中的大洞,在异国他乡诉说着那段耻辱的岁月。回望甲午,就是为了更好地镜鉴甲午;反思甲午,就是为了更好地走出甲午,把昨天的教训变成今天的斗志,把全国的意志和力量凝聚到强国兴军上来。

  渔船上,江海心与白发苍苍的奶奶一同撒下花瓣,花瓣如雨,在湛蓝色的海面上起伏,如同一条花路,交相辉映着京华城内百花深处胡同口的四月槐花,刘公岛山麓的五月杏花,科尔沁草原八月的格桑花……片片花语,构成艺术长廊,穿越百年时空,连接此生与彼世。

  影片中,著名青年演员赵育莹惟妙惟肖的演出,展示的不仅仅是乱世佳人的爱情,通过《梦回甲午》更是让我们又回到了那个雄烈悲壮的年代……

  勿忘国耻,知耻而后勇。甲午殇思的梦,就是强国强军的梦。视野决定命运,一个人站点的高低决定了他的思想高度。谋略决定格局,一个军人必须有勇有谋具有敢于亮剑的魄力。《梦回甲午》让中华儿女强烈地感受到,一百二十年过去了,伤口虽然愈合,但伤痕犹在。中华民族的强盛之梦,需要我们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奋斗终生;需要我们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牢记祖先承受的苦难,不断地追寻中华民族伟大的气节和精神,不懈地完善与努力,方能完成建设一个伟大中国的历史使命,圆国富强军的中国梦!

  (梓涵 富海)

 

编辑:曾珂

01 02

关键词:影片大变局之梦回甲午 梦回甲午 甲午海战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