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收藏·鉴宝>资讯资讯
南京地坛比北京老千年 祭坛方位和北京一致
一号坛的石墙。
二号坛遗迹表面的碎石。张可 摄
来源:扬子晚报 记者:张可
提到南京,言必称“六朝古都”。除了神道石刻、栖霞山佛窟,长达300多年的六朝,地面遗存所剩几何?
1999年,南京大学文化与自然遗产研究所,在紫金山上发现一座规模超两万平方米的六朝祭坛遗址,并入选2000年全国考古十大新发现。
沉寂十余年后,遗址内的石墙、高台终于准备好再现昔日恢弘。
今年,祭坛遗址保护规划编制启动,预计两年左右,完成保护展示工程,向市民游客展示。
探·紫金之巅
15年前,一脚踩出个六朝遗址
公元589年1月,隋朝军队攻破建康,杨广下令荡平建康城所有的宫阙楼阁,后人只能空叹“多少楼台烟雨中”。“可能祭坛位于山中,居然躲过了兵祸。” 遗址的发现者、发掘者、南京大学文化与自然遗产研究所所长贺云翱说。
时隔15年,贺云翱竟然记得发现遗址的经过。“当时明孝陵预备申遗,准备对周边区域做考古勘探,我和陵园管理局一位领导,两个人在山里做文物普查,这位领导告诉我‘紫霞湖后面有垒石’。”当时遗址范围内的植物,比周边区域长得更茂盛,“后来发掘才知道,遗址下方是人工筑的夯土层,是山下运上来的,与周围的土质不一样。”
贺云翱大惑不解,荒山野岭哪来的这么整齐的石墙?正当他闷着头往上爬时,脚下突然踩到一块硬物。拾起来一看,竟然是块青砖,再看尺寸,六朝的!“砖瓦瓷器是断代的重要参照物,所以做考古的对砖头很敏感,什么尺寸对应什么朝代,一看就知道。”
贺云翱回家后,一头扎进史料文献里。“当时一直搞到夜里一两点钟。”当他在史书中找到“北郊坛”三个字时,他知道,紫金山上的“巨石阵”就是它了。
在随后的考古发掘中,一系列发现印证的史料记载,也证实了贺云翱的猜想。六朝瓦当、六朝砖、青瓷碎片、建筑构建陆续出土,还有一些疑似是用于祭祀仪式的“五色土”。在古代,五种颜色的土壤,寓含了全中国的疆土,由各地纳贡交来,以表明“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之意。
2000年,六朝祭坛遗址以“钟山六朝坛类建筑遗址”的名称,全票当选2000年度全国十大考古发现,2002年被公布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成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今朝再探:两座祭坛有百米高
紫金山上的民国水库——紫霞湖,如今总是游人不绝。1500多年前,当南京还是南朝的“建康”时,这里却是另一种氛围——紫霞湖与紫金山顶峰间的山坡上,有座依山而建的祭坛。国家最高统治者在这里代表芸芸众生和神灵对话,向上天祈福。
今天要想追寻祭坛的遗迹,可以从紫霞湖东侧的道路上山。山坡脚下,有中山陵园管理局建起的牌坊式木建筑,标示为“六朝北郊坛”。由此沿着石阶上行20多分钟,才进入祭台的范围。在道路两侧,你会看到如刀切般笔直的“石墙”建筑。
贺云翱说,这些石墙参差不齐,高的3米多,矮的不到1米,但它们都以东、南、西的方向排列,与北侧的山体围成一个矩形的台式建筑。石墙共有5层,也说明此台共有5层,每层之间相距几十米不等。“由南向北、依山而建,这是发现的1号坛。”
离开1号坛区域,穿过一条民国作为防火带开挖、现代改建而成的马路,再上山坡,就到了更高等级的2号祭坛。1号坛为矩形,2号坛则是圆形。
贺云翱介绍,2号坛同样是依山而建,共有5层。目前,遗迹被掩埋,表面覆盖着碎石,勾勒出基本的形状。2号坛是整座祭坛的终点,也是最高点。它紧邻紫金山最高峰,是六朝时建康最高处,也是当时人认为和上天最接近的地方。
解·国之大事
祭坛方向位置,竟和北京地坛一致
1500多年前,紫金山可能是出现这样一幅画面:文武列队,仪仗隆重,前簇后拥的侍者,皇帝坐在“肩舆”之上,沿着接近45°的山坡登上祭坛……他们如何祭祀?又是向谁祈祷?
“这就是六朝都城建康的‘地坛’!”贺云翱说,目前研究认为,当时皇帝在这里祭拜海内著名的山川湖海,比如长江、黄河、泰山等,有多种祭拜对象。在1号坛,考古人员发现了呈倒“品”型分布的4座土坑,这就是4座小坛,分别对不同事物进行祭拜。在这里,祭拜的对象不是捏造出来的神灵,而是生长于大地,存在于现实中的自然事物,但古人将山川湖海赋予了灵性——为了江山永固,所以祭拜江山。
贺云翱根据史料文献确认,祭坛建于南朝刘宋孝武帝大明三年(公元459年)。当时的南京——建康城北至珠江路南侧,西侧边界在今天估衣廊、明瓦廊一线,南到建邺路、白下路北侧,东至内秦淮河西侧。而皇宫——被称为“台城”的建康宫,在都城范围内,北到如意里、长江后街南侧,南到游府西街、文昌巷北侧,西到网巾市、邓府巷东侧,东到利济巷西侧。
作为都城北郊祭坛,紫金山上的祭坛在当时台城的东北方向,属于“丑时”的方位,与北京地坛与故宫的方位布局几乎完全一致。“从实物上看,可见北京天坛地坛的分布,与南京六朝的地坛一脉相承,据此推测,那么建康的天坛可能在台城的‘巳位’,也就是东南偏南,大约在今天光华门外的大校场一带。”
“此前,全国留存的古代首都祭坛就是北京明代的天坛、地坛,而现在六朝‘地坛’的发现,又将这类建筑的遗存向前推了1000年左右。‘祭祀制度’是‘礼’的重要部分,中国又是‘礼仪之邦’,六朝祭坛对我们研究中国礼制演变有极为重要的价值。”
建·再现古风
考古遗址公园 两年之内会完工
2014年,六朝祭坛遗址的保护规划在国家文物局完成立项,今年南京大学文化与自然遗产研究所等将完成规划编制。贺云翱预计,从完成规划到保护、展示工程完成,把一座“考古遗址公园”呈现在市民游客眼前,整个周期有望在两年内结束。
贺云翱说,“保护工程,就是要进行环境出新,将当年考古发现的成果,完整地展现出来,包括石墙、石阶、祭台。”
贺云翱同时表示,遗址范围内不建博物馆和新建筑,而是在周边建小型陈列馆,适当利用声光电技术,向游客解释清楚六朝祭坛到底是什么。
中山陵园管理局文物处处长闻慧斌表示,计划适当搭建木栈道,连接已经被马路分离的1号、2号祭坛,并对民国时在1号祭坛内修建的碉堡,进行下沉处理,避免影响整体风貌。
遗址共有3大区域:除了1号坛、2号坛,遗址内还有一座附属建筑,承担“配套设施”的功能,为当时参加祭祀活动的人员提供服务。
据介绍,整个祭坛遗址南北长300多米,占地20000多平方米,保护范围东西至景区围墙,南至240米等高线,北到290米等高线,面积约32060平方米。“1999年至2000年,遗址的发现,填补了南京作为六朝古都,迄今尚未发现和发掘过一处与国家都城建设,为研究六朝的地面文物制度和建筑风格提供了新的资料和新的视角。”
编辑:邢贺扬
关键词:南京地坛 北京地坛 方位
  
 



中国制造助力孟加拉国首条河底隧道项目
澳大利亚猪肉产业协会官员看好进博会机遇
联合国官员说叙利亚约1170万人需要人道主义援助
伊朗外长扎里夫宣布辞职
中国南极中山站迎来建站30周年
联合国特使赴也门斡旋荷台达撤军事宜
以色列前能源部长因从事间谍活动被判11年监禁
故宫博物院建院94年来首开夜场举办“灯会”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