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专题>2015全国两会>两会评论 两会评论
事在人为,打赢“空气保卫战”
一夜鞭炮响,雾霾再笼城。6日,气象条件不利加上元宵节放鞭炮等因素,北京等不少城市空气污染物指数飙升,成为两会代表委员热议的话题。当前,打赢“空气保卫战”,已成为增加人民幸福感、“获得感”的重要内容,人们期盼代表委员能够为保护环境建言献策,群策群力打赢“空气保卫战”。北京马拉松被戏称为“霾拉松”、哈尔滨雾霾困城、重庆为治理雾霾叫停烟熏腊肉……近年来,雾霾频频干扰各地人们的正常生活,影响人们生活质量、降低生活幸福指数。
让人无奈的是,雾霾究竟因何而起至今尚无权威定论,如何治理雾霾也一直争论不休。这类课题研究中,粗略分类的多、精准追踪的少,区域性的分析多、总体调研的少,既不利于精准确定霾源,更难以提出精准的治理办法。在这种背景下,工业污染、汽车尾气、熏制腊肉、露天烧烤、秸秆焚烧等纷纷成为雾霾主要“疑凶”,每一次都引发限行、禁烧、罚单等举措,却始终未能彻底解决问题。
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上海团审议时特意问询“蓝天指数”,并指出:“不能只靠借东风啊!事在人为。”
的确,当空气污染带来越来越多的呼吸之痛时,保护环境不能指责多而问责少、争论多而研究少、等风吹而作为少。环境保护牵一发而动全身,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加快霾源解析、能源结构转型升级、淘汰落后产能、建立区域有效防控机制,需要多措并举、协同应对。
消除“十面霾伏”,还应进一步提升违法成本,倒逼企业主动改变发展方式,尽快找到经济效益和环境保护的平衡点。“史上最严”环保法已经出台,是“有牙齿”的环保法,对污染零容忍,惩治措施非常严格。但是能否执行下去,要看大家能不能齐心协力。各级执法部门要严格执法,形成不敢污、不能污的守法氛围。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从发达国家走过的治污道路看,治理雾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难以一蹴而就。在全面治霾的战役中,需要社会形成保护环境的合力。刚刚遭遇的“春节霾”“元宵霾”警醒人们,能否转变生活习惯、风俗适应环境变化,能否有更多的社会责任感从我做起、人人参与治霾,这都关系到“空气保卫战”的成败。
(新华社记者周畅、梁建强)
编辑:水灵
关键词:鞭炮 雾霾 两会 环保


湖北迎新一轮雨雪 动物“花式”过冬
北京宋庄艺术区新联会赴延安地区培训采风
卡地亚•故宫博物院工艺与修复特展亮相故宫
走进塔吉克斯坦纳乌鲁兹宫
也门霍乱病例激增
2019亚洲商务航空大会及展览会开幕
世界园林巡礼——日本大宫盆栽美术馆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