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专题>2015全国两会>本网特稿 本网特稿

一群“老青年”的心里话

——港澳委员寄语港澳青少年

2015年03月07日 21:55 | 作者:李寅峰 | 来源: 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认识,才会热爱

 

  龙子明委员(香港青年交流促进联会创会主席)

 

  今年已是龙子明委员第十一次参加全国两会了。一如既往,他的《关于加强对香港青年进行国情教育的提案》,洋洋洒洒写了四页,几条建议详细而规整。

 

  “我从30岁开始做青少年工作的志愿者,已经做了28年,只要能提提案,一定会和这个内容有关。各种大会小会的发言,也总是说这些。”说着,龙子明委员仿佛有些自嘲地笑了,“不谈这个谈什么?”

 

  “我们看到参与香港‘占中’事件的年轻人,多数是香港回归后成长起来的,这说明我们的青少年工作应该反思。”龙子明委员总是自豪自己走对了一条路——从2004年开始,在与其他几位香港热心人士共同创立的“粤港青年交流促进会”平台下,声势浩大地组织香港青少年赴内地考察、交流。“开始是我们这些志愿者帮他们组织,后来就都让年轻人自己干,繁复的组织工作让他们不由自主地融入其中。”

 

  去年“占中”事件中,香港中文大学一位女研究生公开发表文章《十问罢课为什么》,与支持“占中”者针锋相对地展开论战。“那个孩子从读中学起就参加我们组织的赴内地交流活动。”说到这里,龙子明委员掏出手机,给记者翻看这位女生的照片,如一位父亲般欣慰和慈祥。“特殊的历史造成香港人对国家认识太少,这是港人的悲哀。就如同一个孩子从小离开爸爸妈妈,一下子见面了,融合起来需要过程。其实,本来就是亲人,熟悉了,自然就会爱。”

 

  “青少年没有走入社会,体会不到香港是紧紧背靠祖国内地的。这需要我们引领。”龙子明委员说,“虽然组织他们远赴内地交流很难,费用也很大,但对于帮助他们认识自己的国家,这是最为直接、有效的渠道。”

 

  在今年的提案中,龙子明委员提到,应当设立国家级的“青少年国情教育基金”,用于支持港澳与内地青少年交流,同时也要发挥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的教育作用。他建议,在内地改革开放成果显著的示范区域设立改革开放示范教育基地或场馆,组织港澳学生前来参观访问,真正帮他们认识到新中国走过的不平凡道路。这些建议,小组讨论的时候,龙子明委员再次说起。

 

  “香港大中小学生加起来超过100万,每年获得赴内地交流机会的不超过10万,而且许多交流都仅限于在珠三角地区蜻蜓点水般的参观,无论在深度还是广度上,都需要大的拓展。”龙子明委员说,“青年工作就是以人来影响人,要培养我们的学生成为爱国爱港的未来接班人,就需要我们这一代人的付出。”

 

  梁少培委员(澳门童军总会理事会主席兼澳门总监):

 

  在小组讨论中诙谐地号称自己是“老青年”的梁少培委员,说着一口标准的普通话,但却是地地道道澳门出生、长大的人。

 

  热衷于青年工作的梁少培委员,在澳门回归前,就是内地多个省份的青联委员。“虽然本职工作在澳门,但是到祖国内地交流交往的机会比较多,深刻地认识了祖国内地,自然感情也非常深厚。”

 

  “港澳回归十几年了,但部分港澳年轻人对‘中国人’身份的认同依然存在问题。”对此,作为“老青年”,梁少培委员坦言自己有些担心。“我们总说人心回归,说到底是青年的人心回归,青年的思维反映着港澳对祖国认同的走向,出现‘占中’这样的事件,反思的同时,应多方面深入研讨、着手改进。”

 

  梁少培委员总也难忘,这些年组织并带领澳门青年赴祖国内地参加的各种参访活动。他说,这种“回归”改变了很多青少年对国家的认识。“记得有次去酒泉卫星发射基地参观时,还没有到,大巴车上就沸腾了。澳门是小地方,没有工业,先参观的一个汽车制造厂都让这些年轻人高兴得不得了,更别说这高科技的卫星发射基地了!后来,从酒泉转赴新疆,一路行驶在茫茫戈壁滩上,他们都受到很大的震撼。”梁少培委员说,那次行程,无论是高科技的基地还是幅员辽阔的疆土,都给澳门青年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们第一次认识了自己伟大的祖国。而现在,那批年轻人已经都长大了,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成为建设澳门的中坚力量。“相信他们不会忘记自己的那次行程。”

 

  梁少培委员说,由于特殊的历史原因,港澳青少年普遍缺乏对国家和民族的认知,这是客观存在的。“但光凭我们给他们去讲是不够的。现在科技发达,信息来源非常多,影响着他们的认知和判断,还是要让他们自己回来看看。”梁少培建议,要充分利用内地近400个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有选择地组织港澳青年人去游览参观,“让他们作为中华儿女,厘清自己的根,了解自己民族的历史”。也应吸纳港澳青年参与到国家建设中,“包括当公务员、参与重大项目建设,让他们体会国家的政治和经济制度,从中培养他们与国家休戚与共的情怀”。

 

  梁少培委员表示,港澳青少年工作是人心工程,既需要与时俱进地沟通,更需要滴水成河的耐心,“‘润物细无声’方可收到人心回归之效,心灵契合之境”。

编辑:薛鑫

关键词:港澳委员寄语港澳青少年 多种方式加强与港澳青少年的沟通 内地交流机会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