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专题>2015全国两会>每日热点>12日 12日
补短板·破难题·治痛点
——代表委员热议民生问题
新华社北京3月11日电题:补短板·破难题·治痛点——代表委员热议民生问题
新华社记者
从住房到就业,从教育到医疗,从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并轨”到保卫“舌尖上的安全”……过去一年,一系列加强和改善民生的有力举措温暖人心。未来如何更好织密织牢民生保障网,更多增进人民福祉,正在参加全国两会的代表委员们进行热烈而广泛的讨论。
加大投入,补齐民生短板
一边是财政收入增速放缓,一边是民生支出不断增加。看似矛盾,却深刻反映了政府对加大民生保障的坚定态度。
“‘紧不能紧百姓,减不能减民生’。”全国人大代表、老百姓大药房连锁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谢子龙颇有感慨地说,“尽管我们面临较大的经济下行压力,但党和政府竭诚尽力。”
政府工作报告显示,2014年,财政用于民生的比例高达70%以上。2015年,城乡居民养老金标准由55元提高到70元,人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补助标准由35元提高到40元,增量全部用于支付村医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
在全国人大代表、清华大学政治经济学研究中心主任蔡继明看来,过去民生领域留下了颇多“欠账”。随着民生投入的持续增加,一些“短板”正在补齐。
“更多投入,意味着社保、医疗、特困扶助、保障房等方面将覆盖更多百姓。”全国人大代表、广东省江门市市长邓伟根表示,政府公共财政就要“雪中送炭”,而不是“锦上添花”。
多次深入基层调研的全国人大代表、海南省儋州市政协主席邓泽永说:“财力应进一步向农村倾斜,让农村孩子能上好学,让农民兄弟能过好日子。对于进城务工农民,也要为他们提供廉租房或保障房,让他们在城市住有所居。”
全国人大代表、泰山市中心医院院长刘君也把关注的目光投向了农村。他说,村医每个月收入不到1000元,却要给千位村民看病。增加经费支付村医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将帮助8亿农民获得更为便利和优质的医疗服务。
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全国人大代表、潮州市市长卢淳杰表示,政府财政取之于民用之于民。新常态下,将在稳增长的同时,努力提供更多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为困难特例兜住底,实现普惠政策全覆盖。
改革攻坚,破解民生难题
收入差距过大、看病难看病贵、教育不公等问题,可谓民生领域多年难啃的“硬骨头”。相关改革进行多年,获得诸多有益探索,但是与公众期待仍有一定差距。特别是当改革进入深水区,如何调整好利益关系,让人民群众在改革中获得更多实惠,考验政府的智慧和勇气。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海洋大学数学科学学院教授刘新国坦言,以教育改革为例,好改的都改了,剩下的问题大多比较复杂。“比如随迁子女就近上学问题涉及到2亿多人,不是仅靠教育系统能够解决的,需要多部门、跨省份、跨区域协调配合。”
努力行进在路上的,还有医疗改革。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说:“医改进行到今天,在提高医保水平、降低药品价格、缓解看病难等方面,让百姓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好处。不过在调动医务人员积极性上,还需要进行更多探索。”
全国政协委员、沈阳军区总医院副院长韩雅玲告诉记者,自己所在的三甲医院主治医生挂号费3元,护士一级护理每天收费9.9元,这样的收费标准难以体现医务人员的劳动价值。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合理调整医疗服务价格,鼓励医生多点执业等,期待通过这些改革更好地理顺医患关系、提升医疗服务水平。
如果说民生是利益保障,那么改革则是利益调整。教改医改如此,收入分配改革更是如此。从央企高管到地方国企高管薪酬改革,从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到收入向基层工作人员倾斜,大刀阔斧的改革举措,正在向百姓释放更多红利。
天下顺治在民富,天下和静在民乐。全国人大代表、民盟贵州省委副主委卢云辉说:“必须千方百计增加居民收入,降低行业收入差距,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例,让人民群众劳有所得、多劳多得,从而化解社会矛盾、激发奋斗动力。”
编辑:罗韦
关键词:民生 全国人大代表 改革 痛点 政府


湖北迎新一轮雨雪 动物“花式”过冬
北京宋庄艺术区新联会赴延安地区培训采风
卡地亚•故宫博物院工艺与修复特展亮相故宫
走进塔吉克斯坦纳乌鲁兹宫
也门霍乱病例激增
2019亚洲商务航空大会及展览会开幕
世界园林巡礼——日本大宫盆栽美术馆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