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收藏·鉴宝>一品一鉴一品一鉴
考古揭秘:秦代的弩究竟啥样
陕西兵马俑坑发现的弩
自2009年开始的兵马俑一号坑第三次发掘近日又有重大考古收获,考古学家首次发现一件保存最完整的弩,尤其是弩上“檠”的发现,将此前见于史书却未流传的实物首次呈现在公众面前。
此次发现的弩是位于一件陶俑的身上,此前,秦兵马俑坑已发现上百件弩,但这件保存最为完好,弓弦、弓背、弩机等均轮廓鲜明。其中,弓背弯曲长度145厘米,弓弦长度130厘米,弓弦的直径0.8厘米,表面光滑圆润。据推测,弓弦的材质可能是动物的筋。其中弩机是青铜所做,目前还埋在土里未清理完。
秦始皇帝陵博物院考古领队申茂盛说,以往对于弩上附件的解释一直存有疑问,这次价值最大的就是首次明确了弩上的“檠”的作用,针对过去大家一直争论的问题,给出了一个比较接近现实的解释。
据了解,过去对弩的结构的认识众说纷纭,尤其是“檠”的作用在学术界一直是个谜团。有学者认为“檠”是弩的辅助杆,但这样会把弩固定住而不能使用;也有人说是“韬”(装弩的袋子)的撑木,但这种说法也很快被推翻。申茂盛说:“此次我们工作做得特别细致,在对弩进行清理时,惊喜地在每根檠木上都发现了3个等距离小孔,小孔应该是用来穿绳子的,这样檠的作用的谜团也就解开了:打仗时弩是张开的,而在不用时如果保护不好就很容易变形,影响威力。檠就起到保护弩的作用,不使用弩时,通过这3个小孔用绳将檠与弩绑缚在一起,再用一个短的撑木支撑,形成三角形,使弩在松弛的状态下不变形。”
“由于气温干湿度变化较大,所以这类机械文物较难保留下来,形状虽然一致,但材料的基本性质已经改变了,因此还需要许多后续保护工作。”申茂盛如是说。
弩是中国古代独具特色的战争武器,其出现与发展凝聚着古人的智慧,代表着中国古代的科学水平。大约在3000年前,我国就发明了弓箭,这是机械方面的一项重要发明,利用人在拉弦过程中积累起来的力量,以瞬间爆发的形式将箭弹射出去。春秋时期出现了弩,其发射原理与弓箭相同,但比弓箭射得远、杀伤力强,并克服了拉弓时体力受限制而不能持久的弱点。到汉代,弩机的加工精度和表面光洁度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汉弩有8种规格,已初步形成机械制造标准,并在弩机上留下了作工、锻工、磨工等人的名字。弩的出现基本意味着淘汰了战车作战。同济大学教授陆敬严说:“春秋时期战车发展到顶点,诸侯国之间战争就是比较战车的数量,对方看见大量战车出现就会溃逃。而弩的出现则是战马的克星,所以迅速淘汰了战车。楚汉相争时,已经基本看不到关于战车的记载。”
据了解,弩的特点是又远又准,有时间从容瞄准,但上弦比较费力耗时,因此常被用于防御和伏击,通过几组射手轮番射击来保证发射频率。后来,出现了带有箭匣和活动臂的迷你连弩。在宋代,最强的弩称为床子弩,陆敬严介绍,这种床子弩形状类似于床,是以绞车为启动设备,用几张弓来增加它的弹射能力。檀渊之盟前夕,契丹大将萧达览命丧床子弩的箭下,使契丹士气大挫。
在现代战争环境中,弩由于在发射时无声、无光、无高热,既可隐蔽射杀目标,又能避免引爆周围易燃易爆物品,使其在现代反恐与特种作战场合扮演一个重要角色。现代的弩由于制作工艺和材料的不同,比古代的弩要强很多,关键就在于弩的弩体和弩片比古代先进,同时在设计上吸收了枪的优点,改进了弹道。
在一些地方,射弩是一项现代竞技体育运动项目,而在另一些地方,弩仍被原住民用作狩猎工具。“据目前一些资料表明,弩的制作工艺只在少数民族地区还有流传,如在中国云南一带作为狩猎工具,但制作工艺比较粗糙。”陆敬严说。一些户外运动爱好者也喜欢选择弩作为狩猎工具。在对鲸类的科研活动中,弩被用来作为一种取样工具。它能够安全地从鲸鱼身上取得鲸脂的活体样本,同时只对鲸鱼造成最小限度的伤害。(实习生 李戈)
编辑:邢贺扬
关键词:考古揭秘 秦代 弩 陕西兵马俑坑



中国制造助力孟加拉国首条河底隧道项目
澳大利亚猪肉产业协会官员看好进博会机遇
联合国官员说叙利亚约1170万人需要人道主义援助
伊朗外长扎里夫宣布辞职
中国南极中山站迎来建站30周年
联合国特使赴也门斡旋荷台达撤军事宜
以色列前能源部长因从事间谍活动被判11年监禁
故宫博物院建院94年来首开夜场举办“灯会”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