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人物·生活>聚·焦点聚·焦点
杨振宁在中国美术馆讲述——
美在科学与艺术中的异同
杨振宁在演讲中 谌强 摄
编者按:
4月18日,由中国美术馆主办的“大师讲大美”学术讲坛讲座在京举行,著名科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杨振宁作了题为“美在科学与艺术中的异同”的演讲。讲座开始前半小时,本报记者来到中国美术馆学术报告厅,就见到楼道中提前预约的听众已经排起密密麻麻的长队。据了解,“大师讲大美”学术论坛系列讲座是中国美术馆于2015年正式推出的高端学术类公共教育品牌,旨在为公众提供丰美的精神食粮,不但从多角度探讨与“美”相关的话题,而且强调其内容的跨界性、学术性和社会性。
讲坛的策划者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美术馆馆长吴为山告诉记者,全民素质的提高,公共艺术服务是一个重要途径。中国美术馆应将当代文化资源以美的形式传播,使中华美学精神和民族的人文理想滋润大众,让文化大师的境界起到引领作用。
“科学中最终极的美是客观的”
众所周知,艺术与美有着密切关系,而科学与美的关系则很少有人知晓。对此,杨振宁从物理学角度对科学之美进行了诠释与解读。他将物理学的发展分为实验、唯象理论、理论架构与数学四个阶段,认为这四个发展阶段都有美的存在,且美的性质不尽相同。
以虹与霓为例,很多人都觉得很美,为何?杨振宁从实验层面分析,虹与霓都是圆弧,各自遵循着一个规律:虹是一个42度的圆弧,红色在外,紫色在内;霓是一个50度的弧,红色在内,紫色在外。这一规律所产生的现象,几乎任何人看后都会产生美感。到了唯象理论层面,就会发现,虹和霓是水珠对阳光全折射的结果。虹的小水珠是一次内反射,霓的小水珠是二次内反射,“了解到这点后,人们对于美的感受又深入了一层。”杨振宁指出,19世纪中叶,英国物理学家麦克斯韦写下一个方程式,彻底解释了一切折射现象的根源,人们对美的认识便上升到理论框架层面。到了20世纪70年代,物理学家们又了解到,麦克斯韦方程式有极美的纯数学根源,即纤维丛。在这之前,没有人认为这一数学观念与物理学有任何关系。杨振宁表示,“发现这一非常复杂、美丽的现象产生的根源只是一个麦克斯韦方程式,人们对美的感受就到了一个最高层面。”
杨振宁介绍,对于宇宙,其实可以通过一组方程式来了解,包括牛顿的运动方程、麦克斯韦的方程、爱因斯坦的狭义与广义相对论方程、狄拉克方程和海森伯方程。“这不多的几个方程式,主宰了我们所看到的一切非常复杂的现象,当你懂得它们的威力时,就会发现其所散发着的一种物理学的美。”杨振宁颇有感慨地说,空间大至星云群,小至基本粒子内部;时间长至一百亿年,短至10-28秒,都受到了这几个方程式的控制,“这是一种大美”。
杨振宁将这些方程式看做造物者的诗篇,“诗篇就是用最浓缩的语言掌握了人的感情,并随着人的成长而产生新的含义。物理学也一样,这些方程式往往随着物理学的发展产生新的、当初所完全没有想到的意义。”诗人对于科学之美确实曾有过一些描述。英国诗人布莱克(W.Blake)写过一首有名的诗:“一粒沙里有一个世界,一朵花里有一个天堂。把无穷无尽握于手掌,永恒宁非是刹那时光。”这首诗与中国古代文学家陆机在《文赋》中所写的“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杨振宁认为,了解这些后,就会发现物理学所产生的巨大影响。如英国诗人蒲柏(A.Pope)在牛顿去世后这样描述牛顿:“自然与自然规律为黑暗隐蔽:上帝说,让牛顿来!一切遂臻光明。”人类从远古以来,就知道有日月星辰的运动,这些运动遵循着一些规则,而规则中又有一些不规则的变化,人类想要了解又不能理解,最后牛顿写下了牛顿方程式,对这些现象做了准确描述,杨振宁表示,“这是人类历史上非常重要、也是非常美的一个新发现”。
关于这些物理学之美,杨振宁认为,诗人们描述得清晰、到位,但缺少一种庄严感,神圣感,初窥宇宙奥妙的畏惧感,不同于筹建哥德式(Gothic)教堂的建筑师们所要歌颂的崇高美、灵魂美、宗教美、最终极的美。“远在没有人类的时代,这些方程式就已经支配着宇宙间的一切了。所以,科学中这个最终极的美是客观的。”杨振宁总结科学之美时说道。
从认识“造化”中窥视艺术之美
物理学的一些方程式在人类产生之前就已支配宇宙,但人类对于艺术的了解,则远远早于对科学的了解。早在3000多年前,商朝青铜器的铸造师就已经有极美的艺术感。杨振宁表示,“这些铸造师恐怕不懂甲骨文,更不会有艺术理论,但他们对美的感受已达到极高境界,其制作出来的青铜器非常美,且有不同的美法。”
以商朝小臣艅青铜犀尊与青铜觚为例。杨振宁分析认为,小臣艅青铜犀尊的美是童稚型的、直觉的、形似的美;青铜觚的美是思考型的、抽象的、神似的美。“比较显示,与科学中终极的美不同,艺术的美离不开人类。”杨振宁表示,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用来描述诗词结构的概念———“无我”与“有我”,也可“拿”来分辨科学之美与艺术之美,“科学中的美是‘无我’的美,艺术中的美是‘有我’的美。”
那么,人类是怎样感受艺术之美的呢?唐朝画家张璪曾说过“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概括描述了艺术的真正精神。以此为标准,杨振宁认为,小臣艅青铜犀尊是“外师造化”,是铸造师看到的一个真正犀牛的美,是写实的美;青铜觚是“中得心源”,用双曲线来表现它的形态之美,“商朝的铸造师当然不知道什么叫做双曲线,可是他用直觉感觉到了这个抽象之美,这就是写意的美。”
西方到19世纪才开始认识到写意美的重要意义,并发展出印象派以及其他种种新流派,从而产生了多元审美观。到了20世纪初年,毕加索(Picasso)与勃拉克(Braque)把这种多元审美观更加具体化,创建了立体派。“立体派的出现是艺术界的大革命”,杨振宁指出,毕加索在其蓝色时代(BluePeriod)创作的画作“LaVie”与其立体主义时代(CubismPeriod)创作的画作“ThreeMusicians”呈现出不同的艺术之美,后者显示,毕加索对于艺术之美的探索开始了一种新方向,并对艺术发展产生了长远影响。
杨振宁表示,毕加索作为一名美术“天才”,既有眼光,有魄力,又有技巧,有创新。但在创新之间所产生的“怪异”,则扭曲了美的含义。“我是研究科学的,科学追求的是认识与理解造化,从而自这个认识与理解中窥视大美。”杨振宁认为,艺术向完全背离造化的方向发展,将会与美渐行渐远。
讲座结束后,吴为山馆长陪同杨振宁先生一行参观黄宾虹纪念特展。 张丽 摄
相关链接:
讲座结束后,为加强听众与大家之间的沟通与了解,主办方还特意增加了杨振宁先生与听众的互动环节。本刊撷取部分精彩问答内容,以飨读者。
问:您是一位物理学家,精通数学,数学中有方程式,您能否也为艺术写一个方程式?
答:艺术的美是不能用一个方程式“捕捉”下来的。当然这并不代表艺术的美跟科学的美没有共同点,两者用同一个“美”字,绝不是偶然。但是,美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观念,不但艺术之美不能用一个方程式来描述,科学之美也不能用一个方程式来描述,它们各是由很多方程式综合描述的。
问:有人说,清华大学近60年没有培养出像您这样的大师,您怎么看?
答:这个问题是很多人都想要问的问题,其实很简单,科学的发展是要有一个过程,这个过程是要有一个传统。西方科学发展到今天,我想有三四百年的传统,中国要想在三四十年把三四百年的传统浓缩起来,一下子发展,是不可能的。并不是说,中国的科学发展没有前途,是说要有一个时间,不能太着急。我认为中国科学方面的发展不是太慢,而是非常之快,为什么这样讲?因为我在上世纪40年代上西南联大的时候,那时候我们的科学教育刚刚开始,是20世纪一二十年代出国留学、像我父亲那一辈的人回来以后才可以教我们这一代人。可以说,一代或两代人的传授,就可以教育出来一个像我这样的人,并且我到美国去的时候,已经达到了美国当时科学研究的最前线,这个速度是很难想象的。如果看现在的科技,我想绝大多数国家没有中国发展这么快,为什么有这种现象?最重要的不是中国为什么老发展那么快,而是什么样的背景、文化传统才能使得中国科技发展这么快。中国经济的发展是非常的快,这么多的人口,在这么短的时间内,从第三世界到——现在虽然不能说达到第一世界,可是已经发展到大家不能忽视的地位。为什么这样成功?我觉得,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题目,希望有更多深入的研究。
问:生活、社会环境对您的命运是否产生过一些影响?
答:一个人的成长、发展方向与他的家庭结构、当时的社会结构都有极为密切的关系。清代曹雪芹创作的《红楼梦》描述了一个封建大家族以及乾隆时代或者更早时期的社会结构。再看巴金的《家》,描述的是他所成长的时代的一个四川名门望族,虽是比《红楼梦》中的家族小得多的一个家庭,但也可看出当时的社会结构。以我为例,我小的时候,是很多祖父辈、父辈都住在一起的,其中也有很多抽鸦片烟的,还有纳妾的。那时的安徽合肥没有电、没有自来水,世世代代只用一口井。而从当时如此落后的社会状况发展至今天,变化之大是我那代人能够切身感受到的。这些对我的生活、世界观等都有决定性的影响。很多人问过我,为何西南联大会办的比较成功?很简单,那时西南联大虽然是一个很小的学校,北大、清华、南开的学生合在一起不过1000多人,但因为当时所有人都心怀抗日救亡意识,知道在战乱年代能够有机会坐下来学一些知识是非常不容易的事情,所以大家都非常珍惜,这是一个基本要素。一个人的成长环境、吸收什么样的知识是决定他命运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
问:您可否给在座听众一些培养孩子的建议?
答:我觉得一个小孩,他可以有不同的发展方向,而且不同发展方向在不同小孩身上完全不一样。不同的小孩有不同的发展,他要发生兴趣的东西,通常都是他有能力的,能力跟兴趣一定是他自己找出来的。我的建议,不管父母还是老师,要鼓励孩子发现他自己的兴趣。我讲一个亲身的例子,我小学到中学的时候,数学就很好,我父亲是数学教授。我现在就想,如果在我小学一二年级的时候,我父亲教我微积分,教我高等分析,我肯定也学得很快,并且很高兴。可是我父亲很聪明,他决不做这件事情,他的想法是:他已经发展得很快,不用太着急,他自己自然会发展。所以他不教我数学,但他要补足我其他不足的部分。记得初一的暑假,他在清华大学找了一位历史系高材生教我《孟子》,这位老师很会讲,让我对《孟子》产生了兴趣。那个夏天,一方面我读了《孟子》,知道了孟子跟儒家思想,一方面也知道了很多故事。这个对于我的人生有决定性影响,远比我赶快学一些高等分析、微积分要有作用。不幸的是,有很多聪明小孩的父母没有我父亲聪明。前些年,在香港,看报纸上讲,有个15岁的小孩被浸会大学录取为研究生了,后来我又听说他每天要父亲陪着去上课,现在几年过去了,已经没有人再提这个小孩了。我讲的这两个故事,值得有聪明小孩的家长和老师注意。
问:科学领域的人接触艺术比较容易,艺术领域的人接触科学比较难,您认为,应该如何激活偏艺术的人的数学潜能?
答:一个学科学的人想要去多了解艺术比较容易,而艺术专业的人多学一点科学比较困难。不过,这不只是个人的问题,还是社会的问题,因为科普工作做得不够。记得我在中学的时候,读北平崇德中学,现在叫做三十一中,在里面发生了一件事情是我永生不忘的。学校有一个非常小的图书馆,我就经常去里面翻看,有一次看到一位英国物理学家写的科普读物,叫做《神秘的宇宙》。书里描述的是20世纪头30年中物理学领域的三大革命,包括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我看以后感到非常向往,这是我终生不忘的事情,对我是有影响的。好的科普工作是有好的社会作用的。我建议,一些会写作的、而对于科学又有些认识的人,可以选择科普工作作为他们前途发展的方向。
问:现在大国之间竞争激烈,您认为中华文化能否推动中华民族再次走向辉煌?
答:中国文化的竞争力非常大。近几十年中国发展飞速,这么多的人,在这么短的时间,从极端贫苦的状态达到了现在的情况,全世界都佩服得不得了。为什么能够这样?我觉得答案很简单,就是中国的文化。中国文化有其独特的地方,文化传统所产生的影响处处看得出来。比如说中国现在和非洲发展关系,我认为,就比美国进而欧洲做得好。什么缘故?不是美国不如中国有潜力、也不是科技不如中国,而是中国文化传统孕育出来的人跟美国人不一样。所以中国人去了以后,中国的工厂所运转的方法是不一样的。因为有了文化传统的差别,就可以解释很难解释的现象,即:中国如何从那么难的状态走到了今天。我对于前途的发展是很乐观的。
编辑:邢贺扬
关键词:杨振宁 科学 艺术 大师讲大美




中国制造助力孟加拉国首条河底隧道项目
澳大利亚猪肉产业协会官员看好进博会机遇
联合国官员说叙利亚约1170万人需要人道主义援助
伊朗外长扎里夫宣布辞职
中国南极中山站迎来建站30周年
联合国特使赴也门斡旋荷台达撤军事宜
以色列前能源部长因从事间谍活动被判11年监禁
故宫博物院建院94年来首开夜场举办“灯会”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