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要闻>天下 天下
世界透过“残酷”高考看中国 对大力反腐非常关注
高校改革要“从量向质转型”
国外舆论的确在透过高考看中国的变与不变,但对于中国教育改革特别是高校改革,很多人仍有更大的期待。格雷是一家英国报社的记者,曾驻中国4年,他告诉《环球时报》记者,中国学生很聪明,甚至“早熟”,当面对高考命题作文时,很多考生会为高分套路化地写一篇没有多少真心话的漂亮文章,其实那未必体现考生的真实思考。有的日本媒体还渲染中国高考的残酷性,如日本《新潮周刊》称“中国高考是自杀者屡见不鲜的最残酷考试”。文章援引日本拓殖大学教授富坂聪的话说,中国高考是世界上最残酷的考试,因为中国有着浓厚的“科举”传统,而且由于独生子女政策,家长对孩子期望值非常高。另一学者高口康太说,中国高考考生数量是日本参加大学入学考试者的18倍,竞争异常残酷。他认为,中国教育还没有摆脱超强度的“填鸭式”教育,导致“学生认为除了学习其他事都不重要”。这种现象与中国社会氛围密切相关,中国好一点的单位,都要求求职者拥有大学学历甚至名校学历,在这样的氛围下,素质教育对当前的中国来说,还是不切实际的设想。
美国《外交政策》杂志6月1日刊文称,宣布参加美国总统竞选的惠普前总裁费奥里娜近来表示,“中国人会考试,但他们不会创新,他们极其没有想象力,他们没有创业精神……”尽管她的这番言论或许听起来具有攻击性,但却受到中国众多微博用户的认可。香港《南华早报》近日也以“为培养出真正具有创新意识的人才,中国高校必须奉行开放理念”为题刊登美国私人投资者莫乃昂的文章。莫乃昂认为,就大学毕业生数量而言,中国已超过美国,中国大学生的素质将推动或阻碍中国的崛起。中国每年大学毕业生人数从2000年时约100万到今年的750万,中国的高校数量在此期间已达2400所,在这种“大跃进”过程中很难维持高校质量。中国的教育体系仍然不得不回答中国导弹之父钱学森曾经提出的一个问题——中国的学校为什么培养不出杰出人才?
德国学者海尔曼认为,随着中国高校扩招和各类民办学校的出现,与改革初期相比,中国高校的学生人数猛增,但在达到一定的规模后,中国高校应“从量向质转型”。他认为,中国社会逐渐发生变化,许多家长和教育界人士支持教育改革。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历史深厚的国家来说,要改变高考制度自然困难重重,“但在内力和外力影响下,中国高考制度改革已经和正在进行”。墨卡托中国研究中心预测,今年高考结束后,中国教改力度会继续加大。中国教育界越来越重视职业教育,同时地方政府鼓励本地大学与国际伙伴以多种方式合作。根据官方数字,目前有超过1000种不同的合作项目,德国也参与了很多同中国学校进行职业教育的合作。【环球时报驻德国、英国、美国、日本、韩国、俄罗斯记者 青木 纪双城 丁雨晴 蒋丰 万宇 柳直】
编辑:巩盼东
关键词:世界看中国 高考 “残酷”高考


国际空间站宇航员庆祝万圣节 装扮成猫王、黑武士和疯
联大召开关于终止美国对古巴经济、商业和金融封锁必要
山东沂源:深秋柿子加工忙
文在寅呼吁珍惜半岛有利契机
京张高铁开始全面铺轨
纽约举行万圣节大游行
南苏丹举行活动庆祝和平协议签署 最大反对派领导人马
阿里巴巴世界电子贸易平台在非洲落地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