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寻医·问药>医讯同期声医讯同期声

49天发生16起医暴事件 如何不让伤医现象重演?

2015年07月24日 09:59 | 来源:人民网-健康卫生频道
分享到: 

  邓利强认为,医患之间本是最大的信任与托付关系,暴力伤医的背后,有着深刻的矛盾根源。首当其冲的,就是当下不合理的就诊流程,“基层医院没有充分发挥出作用,城市大医院却天天人满为患。病人在大医院的就诊体验不好,排队等待30分钟,看病只用3分钟。”

  谢汝石坦言,大医院的就诊局面客观上制约了医患的充分沟通,“一个年轻医生可能要管20张病床,一个老专家出诊半天可能要看30个病人,接待、照顾每位病人的时间实在有限。”

  造成这种局面的,既有公立医院面对“小病”来者不拒的无奈,也有患者“只认大医院”这一就诊习惯的因素。“前几天我的一位朋友打来电话,说自己感冒三天了还没好,让我帮他去挂一个协和医院的号,被我拒绝了。”邓利强说,“当下需要解决的,是建立起合理有序的就医流程,让常见病、多发病能在基层由全科医生妥善处理,如果病情严重需要转诊,再由全科医生有针对性地推荐给大医院的专科医生。”

  香港艾力彼医院管理研究中心主任庄一强表示,过去长期存在的以药养医等制度使医院产生创收动机,带来“大处方”、“大检查”现象,加之医生的劳动技术价值偏低,部分医生认为自己的付出与报酬不相符,选择拿红包、拿回扣,这些因素的叠加,使得医疗行为从一种特殊的关怀型服务变成了普通的消费行为,弱化了医患之间“帮助与被帮助”的关系,让患者觉得这是一场交易,一旦疗效不满或患者死亡,容易引发医患冲突。

  如何不让伤医现象重演?

  记者了解到,由于近来伤医事件不断涌现,有的医院在诊室门口安排了安保人员,有的医院科室里将背对门口的办公桌“转了过来”。龙门县医院伤医事件发生后,广东省卫计委7月17日深夜发出通报称,要建立24小时中心监控室,配齐安保人员,提高防恐防爆能力。

  这种戒备森严的“屏障”虽然可以保护医务人员的人身安危,但如何消除暴力伤医带来的心理屏障?

  在邓利强看来,对暴力伤医“零容忍”的主体不应仅仅是医生,医疗机构作为医师执业的场所,应当理直气壮地为医师维权。中国医师协会的调研数据表明,发生伤医事件时,院方采取不顾是非息事宁人和无任何表示的占到了41.86%。

  “除了少数恶性伤医案件,现实中大部分医生在遭受暴力后,鉴定出来的结果是轻微伤,施暴者往往行政拘留几天就释放了。事实上,暴力不仅包括殴打、杀害,还有语言上的辱骂与攻击,后者同样会伤害到医生的尊严。”邓利强说。

  今年6月24日审议的《刑法修正案(九)草案》首次将“医闹”行为列入修改的范围。今年两会期间,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均把严惩暴力伤医事件写入工作报告。中国医师协会会长张雁灵呼吁,司法机关对伤医的犯罪分子一定要从严、从快、从速严惩。

  此外,《中国医师执业状况白皮书》提出,医疗风险的不可避免性,要求有相应的风险分散机制与之相适应。目前我国社会上的医疗风险已成为社会风险,需要建立系统的责任风险转移机制,来分担医疗风险,从制度层面使医师能够潜心技术的提高和研究,同时化解医患矛盾、缓解紧张的医患关系。

  “堵不如疏,最终还是要通过医改,解决治本的问题。”庄一强说,“医改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例如如何理顺公立医院的定价机制和补偿机制,如何控制并降低患者医疗费用自付比例,如何形成分级诊疗秩序,改善就诊流程……”

编辑:赵彦


01 02

关键词:49天发生16起暴力伤医事件 如何避免伤医现象

更多

更多